它也算是一种炫技,特别是各种绝对……绝对是多,但优秀的诗词有几首?
为什么纳兰性德为后人赞许,实际其文字皆很朴素,这才是正确的返本回源的打开方式。
李渔的《笠翁对韵》便是这时代下的产物。
只是它出自大才子李渔之手,这些人把玩文字能力都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他们手中,文字不是文字,而是任意揉捏的玩具。别看它只是一本蒙学,但这些优美的词藻组合在一起,就像一首首完美的乐章,一幅幅精致的图画。
刘昌郝抄袭的这本《西坡对韵》也不完全是《笠翁对韵》,一是有的不能用,如“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三苏名气不小,但用了,以后弄不好就会卷入乌台诗案。还有一些这时代未出现的事物或人物,也不能用。
二是笠翁对韵有一处致命的地方,语音的改变。
如《木兰诗》,不要说普通话,即便按宋韵读,也不押韵,但在当时,它却是一首押韵的诗。
北宋还好一点,金人南下,强迫中原人学习女真语言,随后是元人南下,发音到了明朝,已经有了许多重大的不同之处。然后清人入关,这次冲击是最大的,清朝的汉语就是普通话,后人高兴好不高兴也好,这是一个无更辨解的事实。
李渔编写笠翁对韵,将声韵分成三十部,也就是三十章。但李渔可能因为出身的缘故,其许多韵脚与古韵脚不吻合。好在刘昌郝手机里还有一篇《初学晬盘》,虽然文字不如李渔的精美,韵脚更为准确。
刘昌郝将两本书猱合在一起,又参照了宋朝编著的《广韵》,做了反复修改,于是出现了这本书。也不能叫笠翁对韵,刘梁村有蓑笠,不过笠始终带着浓浓的南方气息,他更不是翁,这本书名字索性让他改名为《西坡对韵》。
其实到了李渔时,类似的书籍有很多,如《初学晬盘》、《训蒙骈句》、《声律启蒙》、四字版的《龙文鞭影》等,有明朝的,有清朝的,多了就不稀罕。即便多,它在后世影响也不小。况且它破天荒地,出现在宋朝。
各个士子看着这些文字,一个个浮想,若是孩子们将它们熟背下去,那确实是降低了他们学习诗词歌赋的难度。
这个想法……明清时那么多本有关韵脚的蒙学,又出了多少优秀的诗人词人。
“上面还有……”
书架上面还有一大排《西坡对韵》,且更厚。
许多士子将它拿下来翻看。
看后,皆茫然地问:“有如此凶险?”
这部分西坡对韵便是夹杂着刘昌郝所写的那篇文章,《黄嵬山论》。
属于宋朝还是契丹的,刘昌郝不去论述,只是先描述宋朝河东地形、太原城、河东边防的松懈,用此来论述,将大部黄嵬山割让给契丹人的凶险。
同时,刘昌郝还根据他手机上的资料,手绘了雁门关、黄嵬山一带的地形图,黄嵬山与山南边的地形图,以及整个河东的地形图。
“听闻朝廷裂让部分河东前线土地,刘西坡奇怪之,河东前线多是山地,契丹疆域广大,为何索要些许山木之所,于是亲自前往河东察看,甚至潜入契丹境内,观看地形,于著此论。”徐芥方说道。
这篇文章说了两条解决之策,上策便是不能裂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