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是大圣师 > 第191章 作死(一)

第191章 作死(一)(4 / 4)

“当然,我种此物,本来就非是用之谋利,乃之造福北方百姓,早报知朝廷了,官家与朝廷皆已知晓,且十分慎重。”

“滋滋”,孔押司忽然明白了刘昌郝何来的底气。不但他,他带来两个快手脸色也变了变,心想,弄不好武知县真正踢到一块钢板。

“有五百两之多?”

“我家种,肯定是有的。”

朱三带来几十个棉果子,刘昌郝看着棉绒与棉籽,回想,做比较,但终没有实物,不大好比较,应当棉籽成份多了不少,也不是棉籽多,而是棉果子小,棉绒含量低。这个能理解,一个皮棉含量百分之三十多的优质杂交细绒棉,一个百分之二十几的粗绒棉,放在他手里路,产量必然会更高,然终是第一次进入到北方种植,产量高乃是棉果子变多,棉果子本身则不大好说。有可能棉果子会变大,也就是皮棉与棉籽皆变多,有可能皮棉变多,有可能棉籽会变多。

反正一时半会下不了结论,那怕到了秋后也不能下结论,因为还有一个驯种与选种的过程,驯种就是一年年地驯化,选种,便是挑选长势好的棉花做上记号,用其做来年的种棉。

按照手机资料里说法,中国另个时空经历了七次大换种,民国时已经普遍种上了细绒棉,然而亩产量只有几十斤,因此刘昌郝很怀疑福建路官员虚报了产量。故上次与陈绎交谈时,刻意提出,今年秋天,让朝廷派中使下去调查南方棉花究竟产量如何,另外从各个地区带上各地不同的棉果子过来,好用作比较。

这是必须的,也不是太难的事,上次高孔目过来答复是朝廷同意了。当然,如刘昌郝所说的,朝廷也不得不重视。故刘昌郝说需几年时间,不过其是粗绒棉,抗逆性强,适应性强,有几年时间,也差不多了。

孔押司忽然明白韦小二去京城会请什么人了,刘昌郝有底气,他同样有了底气。作为一名押司,终不想与知县交恶的。

在刘昌郝陪同下,他饶有兴趣地将刘家产业转了一个大圈子,刘昌郝也没有让他为难,看了看天色说:“我们走吧。”

回到家,刘昌郝将箱子塞到麻袋里,让武兆麟背着,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向县城去。过了乌头渡,前面三人骑着驴子过来,孔押司低声说:“其乃杨押,与花谷久相善。”

PS1:王安石推出免役法,主要是给“衙前”薪酬,或雇人为衙前,但也考虑到胥吏,始制天下吏禄,眼下才开始,也不规范,且给得少。直到元丰八年,吏人俸禄才有了完整的制度,因为给得不多,仍不能杜止胥吏的贪贿现象,于是到了南宋不断地上涨,涨了六七倍,朝廷厚薪养了你们,你们就不能再贪了。但凭借这条还是不管用,我在开始便借宋夫子说过一句话,官员与乡绅共治地方,其实直达底层也不难,宋朝养了许多有名无实的阶官,可以在知镇事与各大草市的基础上,设置亭长或镇长制度,官权便强于地方豪强权利,然而也未必会更好。可成绩太扑了,不知会不会进宫,不然后面会用一些笔墨写这个问题。

PS2:最先进入中国的是草棉(劣质粗绒棉),传入薪疆,未得推广。其次是印度棉,主角捣鼓的棉种。清末,传入皮棉含量高的墨西哥高原陆地棉(细绒棉),渐渐取代印度棉,成为中国主要棉种,然后经历过七次大换种。第一次乃是1919年陆续引入全字棉、脱籽棉、隆籽棉,第二次是1935年引入斯字绵与德字棉,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斯字棉与岱字棉全面取代中古棉种与退化洋棉,第四次是70年代中国自己培育出来的鲁棉一号,这是一个分水岭。

虽是高产棉种,但当时是穴播密种(因为密种,粮食棉花等产量在六七十年代皆迅速降低),肥料、技术与棉种皆跟不上,反而让产量一直提不上来,似乎每亩皮棉产量不过四十来斤。其后开始了移载疏种,打杈摘心,又出现营养钵种植,产量迅速提高到四多百斤,但棉种换种仍未结束,又经历了三次大换种,眼下种植的多是杂交转基因搞病虫棉种。同时随着技术、种子、肥料跟上,以及机械采摘的需要,又返回到条播密植……或如水稻,原先是插秧,现在许多地区梗稻恢复到直接播种,省去了插秧环节。但跟不上的情况下,老老实实地插秧吧。

其中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细绒棉,二是在各方面跟不上的情况下,必须适度的营养钵疏植,打杈摘心,三是利用先进技术对种子的不断改良。

附注一条,印度棉被陆地棉取代原因不是产量,主要是皮棉率低,棉纤维差,其产量虽然也低,低的不是太多。如为育种所保留的余姚土棉,1935年亩产籽棉近一百斤,皮棉约33斤,80年代后(肥料跟上,估计也用了育苗移载疏种,打杈摘心,有没有使用营养钵技术就不得而知了),亩均产皮棉80斤。余姚土棉便是宋朝的印度棉种,也不是没有优点,其适应性强,驯种速度快,对肥料要求低,抗病抗虫性强,采摘期集中,且对育种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其皮棉率也非主角所想的悲观,其约为百分之三十二三左右,但与细绒棉相比,仍悬差了六七个点,关健是纤维也差。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