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这个国号怎么来的,总之这个以“武”为国号的中原王朝的确在前期做到了赫赫武功,威震四海。
后来,天下承平日久,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文官越多,这文官集团便异军突起。特别是后来有些武将自恃功高,跋扈非常,甚至举兵叛乱,给了文官集团介入军队的机会。
到了本朝宣宗年间,军从官已经成了惯例,凡一卫之地,兵员愈百,必有军从官一名。为不妨碍军权一统,军从官只有襄助后勤和监督军心之权,并无任免和指挥的权力。军队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和军府。
军府是前唐留下的军事制度,后唐时几近废除,到了本朝,历太祖、成祖、太宗三代帝王改良后沿用至今。
军府位比三公内阁,却不干预治民,且军府也与文官一样,不让一人独大,而是设大将军三名或五名不等,群策群力决断军事,谓之军策。
到了仁宗时期,文官集团权力愈大,以至于军策必有宰辅参与其中方可施行的地步。
可没想,数十年前,胡竭人突然从北方开始大肆南侵,频繁侵扰中原,英宗、武宗皆欲讨伐胡竭人,武将又有了用武之地,军府重振声威。
元正元年至元正三年,胡竭人连破武朝长城防线,边关告急,中原危殆,军府下达军策,并于元丰元年出兵草原,但却落得个大败而归。
元丰元年那场大败之后,军府声势归于沉寂,文官集团卷土重来,军从官的权力也愈发大了。
为了方便军从官行使权力,军从官一般会配备军从卫,数量不等,具体看军从官具体担任哪个职位。
如果是燕山卫军府的军从官,那军从卫人数定然不会少于一百人。如果是燕山卫下面一个哨所的军从官,那军从卫人数可能只有寥寥三五人,甚至有军从官孑然一人赴任的情况。
军从卫的来源很复杂,有军从官自己招揽的江洋大盗,也有卫所指派的军中健锐,具体情况只要不逾矩,人员可以由军从官自己决定。
军从官序列上是文官,但却从属于军府,功劳核定由军府做主,但升迁贬黜则是内阁决定,以至于军从官又被称为“两面官”“阴阳人”,既文又武、非文非武,是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真正进士及第的读书人,哪个愿意去做这颇受非议的“两面官”“阴阳人”?特别是后一个称呼,简直可以与那些割鸟侍主的宦官相提并论,对读书人而言,这不是侮辱是什么?所以到了武宗年间,底层的军从官压根没有进士愿意去,被逼无奈之下,内阁只能从举人中选派。
当然,底层的才没人愿意去,如果是卫军府的军从官,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的。特别是那些在地方上混的不如意的七八品小文官,那更是希望能够调任卫军府军从官,因为在调任时品级升一级两级不说,那权力也远非地方可比。
李来就是调任的卫军府军从官,所以才到处招揽自己的军从卫。
军从卫隶属军从官指挥,但不属于兵籍,也不属于壮籍,在户籍上还是民籍,甚至是逃人籍、奴籍。但如果立了军功,还是有可能转变户籍的。
所以军从卫也是底层百姓晋升的机会之一,很多人想去,比如了解清楚后的李化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