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当在通政司下设一个衙门,如有地方臣子密奏贪腐之事,便由此衙门派人去调查;核查清楚之后,再回京参奏,同时将人犯逮捕进京,进行审问。”
“谁来审问?”朱由校看着赵秉忠问道。
“臣以为应该交给大理寺。”赵秉忠面无表情的说道。
这倒不是他拍朱由校的马屁,或者他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而是他的心里真是这么想的。
赵秉忠继续说道:“通政司负责调查,大理寺负责审问;至于刑部和都察院,负责监督和解释大明律。”
“臣以为如此,方能够多方制衡,减少冤假错案。毕竟监察,是要让清者更清,严惩贪污官员。”
朱由校看了一眼赵秉忠,心中有一些感叹。
谁说大明朝没有人才,这就是一个人才!
这想法多超前?
这做法多么合适?
“此法一出,爱卿怕是要成众矢之的了。”朱由校笑着说道。
首先,这会让官员们恐慌,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被告一状,而且调查你都是暗中调查的,还是在一个独立的衙门,你想伸手都伸不进去。
这样,官员怎么会不害怕?怎么会不心慌?
在害怕心慌之后,他们自然就是要拿掉这个制度,攻击领导人就是最合适的做法。
干掉赵秉忠,就能够解决很大的问题。
解决不了问题,就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在什么时代都通用。
另外赵秉忠的做法,也是在抢很多人的权利。首先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对于赵秉忠的这种行为肯定都不会喜欢,这不是**裸的往自己的手里面揽权力吗?
而且他拦走的权力还都是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的权力,同样也会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甚至此政策通过之后,通政司甚至成了其他衙门干涉不到的地方,甚至连内阁都没有办法干涉。
毕竟密奏是不送内阁的,直接送御前,所以通政司他们也变相夺了内阁的权力。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秉忠自然就会成为出头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日子怕是不好过。
官场上的人看赵秉忠不顺眼,会远离他、弹劾他。
除此之外,赵秉忠的名声也会一落千丈,酷吏、佞臣,这样的帽子会一顶顶的戴在他的头上,而且一时半会还摘不下去,甚至会被写到历史上,会被无数人编排。
听了朱由校的话,赵秉忠的脸色倒是没有丝毫的变化。
事实上,在赵秉忠做这件事情之前,这些事情他就已经想到了,心里面也做好了准备。如果不是如此的话,他根本就不会来提这个意见。
而且赵秉忠也知道,干这个事情以后,也是在和东厂和锦衣卫抢权力。
这两个衙门可不好惹,尤其是东厂那些太监,搞不好就会在陛下面前弹劾自己。
赵秉忠之所以这么干,一方面是因为他愿意这么干,为了大明、为了天下、为了一展自己心中的抱负。
即便最后落不下什么好的下场,赵秉忠也愿意干。为官者,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愿意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