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陛下。”李之藻连忙答应了一声,然后转身在前面带路。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田地的旁边。
放眼看过去,全都是成熟了的土豆,土豆秧已经有些发黄,这是真的长好了。
朱由校也并不觉得新奇,因为他在后世见得多了。不过此时他心里还是有一些激动的,这就是大明的希望啊!
说其他的都没有什么大用,这才是最关键的东西。朱由校说道:“行了,让人动手吧。”
“是,陛下。”李之藻答应了一声之后,便去招呼人了。
起土豆,朱由校还是很熟悉的,所以看到他们的操作点了点头。
这些人还算是很专业,前面的人直接拔出土豆秧,后面的人则是用镐在刨。
刨的时候要小心翼翼,不然一搞头下去,土豆会被劈成两半。
朱由校知道得很清楚,凡是刨破了或者是碰掉皮的土豆,存储起来要很难;完好的土豆才能放很长时间。
这些人做得很不错。
土豆被挖出来之后,不少人跟在后面捡。他们把土豆装到竹编制的筐中,装满了就抬到旁边放在那里。
然后有专业的人员在那里称重,想要看看亩产有多高。
朱由校走过去,伸手拿起一个拳头大小的土豆,满意地点了点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干活的人比较多,很快一亩地的土豆就被起了出来,然后那边也称完重了。
李之藻拿着结果兴奋地走了过来。
对于结果,朱由校也很期待。要知道,在后世,土豆可是出了名的高产。
土豆的正常亩产量在3000-5000斤左右,若是选用优质品种的土豆种植,再加上后期精心管理,一般亩产量可高达8000斤左右。
当然了,朱由校也知道,这个结果在大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李之藻兴奋的说道:“陛下,亩产一千六百五十二斤。”
闻言,朱由校也兴奋了起来。这个产量已经超乎他的预料了。
要知道,大明朝的一斤是十六两,相当于后世的一斤半。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这一亩地的土豆产量相当于后世的2600斤左右。
这是什么意思?
这代表着一亩地能够产2600斤的粮食。
要知道现在的大明朝一亩上好的水浇地,产稻谷也就是后世的三四百斤左右。
如今这是翻了五六倍的产量,而且不用脱壳,拿来就能吃。
虽然皇庄的土地比较肥沃,加上这里的照料比较精心,能够达到这么高的产量。外面或许做不到这么高的产量,但是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有1500斤以上,或者是2000斤左右,那就足够了。
这样的产量就能够额外养活很多人了,让整个大明度过这个灾年。
想到这里,朱由校怎么可能不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