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了人回来,结果还要挨军棍的多隆顿时傻了眼,情况不对呀,现在应该是主子给自己重赏才对啊。
怎么变成军棍了?
不等他喊冤,看着主子,熟读三国的他,立即想到了什么苦肉计,似有所悟的他,连忙跪下磕头道。
“主子,奴才该死,奴才该死,求主子责罚!”
“还愣着干什么,拉下去用刑!”
这狗奴才倒也识数!
多尔衮的心里这么寻思着,面上却对洪承畴笑道。
“洪督师,奴才们不分轻重,您可不要记恨!都是本王没有说清楚!”
多尔衮之所以会这么客气,原因无他,这洪承畴是个人才啊!
这几年,多尔衮常读金太宗本纪,这个太宗,是金朝第二代皇帝,本名完颜吴乞买,汉名改为完颜昂。对于扩大金朝的武功和版图起了重大作用。在他统治时期,灭了辽国,臣服了西夏和高丽,占领中原,俘虏了北宋的徽、钦二帝,一度打到杭州,迫使来天子称为儿皇帝,贡纳岁币。皇台吉曾命人将《金史》中的《太宗本纪》译为满文,供他。
多尔衮也是沾光读的,甚至也和黄台吉聊过,想要建立太宗的事业不难,关键是要善于使用人才。而洪承畴在明国的大臣中是很难得的人才,要是能使洪承畴回心转意,归他所用,必定可以助自己成就一番伟业!
心里这么想着,多尔衮甚至觉得,洪承畴简直就是老天爷送给他的人才!
皇上身边有像范文程那样的汉官为他出谋划策,自己的身边虽说有不少汉官,可像能和范文程相比的可不多,这不,老天就把洪承畴送来了!这洪承畴又岂是他范文程能比的!
这样的人才要收为我用!不能辜负老天!
“哼哼!多尔衮,你勿需多言!”
心知对方要收降自己的洪承畴,冲着京城的方向报拳说道。
“我辈自束发受书起,便习知忠义二字。身为朝廷大臣,不幸陷于敌手,为国尽节,份所当然。况且皇上于我辈知遇,天恩高厚,更当以死报君王,断无惜死之理。休再多言,洪某断然不会降的,要杀便杀,何需多言!”
说出这番话后,洪承畴闭起了眼睛,看似大义凛然他,大有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但是他的脑海中没有一刻停止活动,心情也似波浪汹涌般的,闪现动着种种念头,尽管情绪激昂,想像文丞相那样以血表忠,想要慷慨就义。但他也不时想到他的家庭、他的母亲、夫人和儿女等等亲属。当然也想到母亲在他幼年就教过的“为子尽孝”和“为臣尽忠”的道理。
儿子不孝,只能为国尽忠了。洪承畴默默地在心里这么想到。
但是特别奇怪的是,先前赶到多尔衮营中的一路上,尽管他无数次涌起慷慨就义的念头,可是心情却不禁起怅惘之感。就这样的杂念与慷慨就义的思想于心底挣扎着。
当然,在路上,他还想到另一种可能。
就是多尔衮不一定杀自己,不过他已经在心中决定:到了沈阳以后,如果带他到虏酋四王子,就是那个黄太吉的面前,他必定一不屈膝,二不投降,还要对虏酋破口大骂,只求速死。
他甚至想象着虏酋可能被他的谩骂激怒,像安禄山对待张巡那样,打掉他的牙齿,割掉他的舌头,然后将他杀掉。倘若那样,壮烈捐躯,也不负世受国恩,深蒙今上知遇。到那时他忠烈之名必定名传海内,当然他必定也就会名垂青史。
不过他又想到,也许虏酋不会马上杀他,也不逼迫他马上投降,而是像蒙古人对待文丞相那样,暂时将他拘禁,等待很久以后才将他杀掉。如果这样,他也要时时存一个以死报国的决心,每逢朔、望,向南行礼,表明他是大明朝廷大臣。
此时,在表明求死的志愿之后,闭起眼睛一心求死的洪承畴,在心中叹道:
“可惜不能将真相告诉陛下,解除陛下对我的误会,就这么背负罪名而死,我……实在是不甘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