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无论怎么讨论,火星的答案总是完的。
一个永久外星基地需要满足资源丰富够用,生活便捷,后续航天开发跳板意义明显等基本条件,火星在这些方面都有月球不可比拟的优势。
火星拥有海量的原位资源。
火星是跟地球同时形成的岩质行星,与地球的构成相似,处在宜居带之内,保留有稀薄的大旗和水资源。
其中大气中的95%以上都是二氧化碳,南北极冠顶部蕴含了海量的肝病,地步蕴藏水冰总量超过了地球的格陵兰岛。
它的表面上拥有太阳系上最高大的奥林帕斯山和最宽广的水手峡谷,那里可能会产出海量的矿藏。
火星的表面积大概是地球的28.4%,跟地球的陆地面积相接近,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的开发阻碍,对于一定人口的太空基地而言,火星基本上可以实现原位资源利用,自给自足,而且人均资源非常丰富。
而月球过于渺小,质量仅为地球的1.2%,引力不仅小,而且还缺乏地质运动,几乎失去所有的空气,水含量极少,极度贫瘠。
以平太阳时进行计算的话,火星上的一天仅仅比地球长39分钟,白天和黑夜的节奏跟地球上类似。
它的自转轴倾角与地球相接近,四季分明,由于大气和沙尘的存在,会有日照和天气的变化,探测器和人类几乎可以每天都按照地球习惯进行工作。
而且月球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地球的潮汐所锁定,自转周期跟公转周期相同,大约是28天。
这意味着黑夜和白天都是14天,而且在背面永远没法看见地球,极大影响能量的收集和储存,执行任务的稳定性和人类的生**验。
以在月球背后的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为例,必须要依靠中继卫星鹊桥号才能跟地球进行通讯,必须休眠度过持续将近14天的黑夜,漫长的白天暴晒之下也需要长时间的“午休”暂停工作。
而火星更加的适合作为星际探测的跳板。
火星处在地球的外侧,是离开太阳系的必经站点,它靠近太阳系内的宝藏地带-小行星带,这里拥有海量而且容易开发的资源,例如灵神星(16Psyche)就有对于人类而言近乎无限的金属资源,从火星开发小行星的难度远远低于地球。
此外飞过火星就是太阳系内的超级引力弹弓木星,无论是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剧情,还是现实生活中唯五(先驱者10/11号,旅行者1/2号,新视野号)的飞出太阳系的使者,都将木星当做迈向更远深空的最有效办法。
而月球仅仅是地球的卫星,被牢牢的困在了地月轨道内,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甚至远小于地球洗耳球边界的150万公里,而只有迈过希尔球才有资格说迈入行星际。
因此人类的探月的巅峰停留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
再次掀起探月工程,例如嫦娥探月工程,也是更多的为后续开发火星做技术准备。
在21世纪后,火星探测的热度越来越高,虽然由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原因,探测窗口要26个月才一次,但是人类几乎是一直在努力的抓住几乎每一次的机会。
所以不管怎么说,火星是人类要走向星辰大海,必须要跨过去的第一道门槛。
如今的大唐科技,只不过是将这个门槛给提出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