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最明显的“感同身受”拥有者,正是魏国的大鸿胪刘晔……
能够切实的感知到目标的情绪倾向,进而判断出对方的大致态度,来更好触及到对方的可说服点,并且可以用来试探底线。
历史上这是刘晔的优势,也是他的缺陷……
这“优势”令刘晔在代表曹操集团出使的时候,无往不利,不过作为“缺陷”,也造成了刘晔晚景凄凉。
原因是历史上的刘晔,错误的在参与朝政时,也精于以“感同身受”来揣摩明帝曹叡、以及其他同僚的意图。
对自己的“羽毛”的看重,更甚于对魏国政策的关心,没有自己的立场……
也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君王与同僚间也两面三刀,当其他同僚与明帝意见相左时,刘晔私下里会对同僚的想法认同,当着曹叡的面又顺着曹叡的意思,对同僚的想法大加批判。
一开始因为刘晔的话术够高,哪怕当着明帝的面,否定了同僚的观点,私下里也会通过诡辩,令人感觉刘晔支持自己,只是为了更好的说服明帝才驳斥。
然而假的真不了,最终刘晔还是翻了车,所作所为被人揭发给了曹叡。
曹叡为了试探刘晔,特地在与刘晔私谈的时候,故意说出自己并不赞同的观点,果然发现每次都支持自己的刘晔,并不是与自己三观相合,而是在揣测自己的意图,故意“蹭”自己的三观!
当然,刘晔作为三朝元老,这也不算是明确的罪状,所以曹叡没有明说什么,只是开始疏远刘晔,这也令刘晔晚年时不得重用,最后积郁成狂……
只能说是成也话术、败也话术,没能适应从使臣到朝中重臣的转化,没有自己的操守,也没有济世安民之心,只想着摇唇鼓舌,以说客的态度来面对朝政,最终被自己的说客属性反噬!
在城姬世界,刘晔的“感同身受”谋术,也有这种倾向——效果奇佳,但却容易在无意中影响到自身。
而邓芝的“感同我受”,算起来应该是变异的“感同身受”,作用完全相反,是用自己的立场,潜移默化的同化对方。
如果说“感同身受”是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作出发言,那么“感同我受”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对方、令其对自己“感同身受”。
效果来说,无疑是“感同我受”更霸道,但限制也更多,偏移越大、越困难。
如果不是刘晔的“感同身受”,刚好感知到了邓芝的立场,之后……自己的本能的想要代入,恐怕以刘晔的精神力,即使受到“感同我受”的影响,也不会太明显!
没错,刘晔还没有意识到,两个年轻人其实也已经令他中招,甚至可以说有一半是他自己跳进去的。
的确刘晔探到了楚国的一些底线,但与此同时,步骘和邓芝也并不是躺平被刘晔玩弄。
刘晔离开时,虽然两人一副受到打击的样子,但实际上已经基本也达到了预期。
当然,除了两人本身能力之外,楚国的硬实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本身在面对魏国时,楚国的底气就更足,这不是话术能改变的。
虽然现在楚魏并没有就此达成正式的协议,因为刘晔要向曹操请示,哪怕只是土垠县的很小一部分、沿海的一点点,也不是刘晔能做主同意的,但是刘晔觉得,以自己争取到的条件来说,大王应该八成会同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