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宋璟时期,人家主丞相把辅丞相制的服服帖帖,一句话就可以让辅丞相滚蛋。
所以说,一个丞相还是两个丞相,并没有影响到李隆基时期的丞相负责制!
这种制度就是专门为了让皇帝偷懒,就正如《帝范》上所说的,皇帝要充分的信任臣子,把权利下放给臣子。
李隆基显然得到了其中的精髓!”
………………
刘邦满眼的鄙夷。
杀白蛇的不都是许仙(诡道圣君):
“所以,以后就别说李隆基前半段英明,后半段才开始堕落。”
“李隆基的人设一直都没崩。”
“人家一直都很堕落好不好?”
“他发明创造了这种制度,那就是能为自己减轻点负担,为了自己能够当一个昏君而努力的!”
………………
朱棣,杨广,曹操等人真是服了李隆基,皇权你都敢下放给丞相,这心有多大?
而此刻的崇祯充满了好学之心。
他心里有些问题还是没搞明白。
自挂东南枝:
“那能给我们说一说为什么李隆基的这种制度,丞相越多就越不好?”
“而武则天的这种群相制度,丞相越多则越好呢?”
“除了加强皇权,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吗?”
……………………
陈通当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陈通:
“我就给你这样来举例,李隆基采取的制度,就相当于聘请了一个职业经理人,请人来当他公司的CEO。
而李隆基就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但他却不会过问公司的日常管理。
那么问题就来了,每一任CEO,他都有自己的领导方式,他都会有自己强烈的个人意图。
这种CEO换的越多,那么整个公司的规划那就越乱,今天觉得主攻这个产品,换一个CEO,又改成了设计那种产品。
这样换来换去,那这个公司的资源全都被浪费了。
李隆基时期就是如此。
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一系列丞相,他们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执政特色,上台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否定前面的政策。
这样只会造成资源浪费,只会让政策朝令夕改,完全达不到积累国力的作用。
所以李隆基时期,任命的丞相越多,政策换的就越多,光是把这些政策从上到下普及一遍,那都得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所以,他这种丞相问责制,其实就应该跟现在的企业管理一样,选择一个比较靠谱的CEO,一直用还可能好一点。
我们再看一看武则天的这种群相制度。
武则天的群相制度,用企业来举例,武则天就是董事长兼CEO。
她既是王朝的拥有着,又是日常管理的决策者。
这种制度下,
王朝就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长远计划,而这些丞相只不过是部门的总经理,比如什么销售部,企划部,财务部,投资部等。
任何丞相上台之后,他只是为武则天的政治蓝图添砖加瓦。
武则天只需要挑选那些能够让她政策发挥最大作用的丞相,帮她实现她想要完成的既定目标。
那这样的话,不管是有多少丞相,武则天时期的政策都不会变。
她选择一个好的丞相,那么王朝发展的速度就会加快。
他选择一个差的丞相,那么这一块发展的速度就会减缓,甚至倒退,那武则天就可以把这个丞相给干掉,再换一个能力更强的!
所以在武则天朝代,丞相换的越多。
这种制度下,丞相淘汰的越多,这只会让武则天执政时期,整个朝廷对于资源运用的效率更快,更能筛选出优秀的丞相。
这就是两种丞相制度的不同。
所以,任何制度,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光看表面。”
………………
崇祯这才明白,武则天时期的丞相制度到底跟李隆基时期有什么区别。
看懂这个之后,顿时觉得受益良多。
自挂东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