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新顺1730 > 第八六九章 备战(十二)

第八六九章 备战(十二)(2 / 3)

并且,鉴于军改之后的募兵退役制、以及皇帝必然不会选择让士兵永远在印度服役以免军队藩镇化的现实,就必须要考虑,这十万甚至二十万人的制度。

没有一整套的制度,就不能算大顺已经完成了征服印度的全面备战。

锡兰岛上的备战,是为了战术上获胜,攻必克、守必稳,不是为了统治和征服印度。

况且,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精锐野战部队,去印度打治安战在漫长的消耗中,抹去了精锐野战部队的战斗力,最后沦落成一支只能偷鸡摸狗、扰乱地方的守备部队那这钱,花赔了。

军制改革的基础,永远是经济基础。

大顺嘴上说慕唐追汉,可经济基础已经完全不同。

大唐的府兵授田制,源于大唐手里捏着足够的国有土地,甚至能在敦煌那种西北之地进行授田、并且留下了明确的记录。

大顺在统治核心区,在中原,有多少国有土地能搞府兵制吗

府兵的基础,是一群买得起兵器、战马、革甲的自耕农、小地主。

大顺有这个经济实力的士绅地主,谁会去当“丘八”,而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顺选择了募兵,实际上也只能选择募兵加部分世兵府兵结合的方式。那么,从灾区募兵,怎么防止出现宋朝冗兵的情况

这些士兵退下来之后,怎么办

不管不问任其死活

扔在印度,就会有有心人带着他们,干点大事,爷自天竺称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岂不快活

运回大顺,一船船的服役期满的士兵,扔到大顺的经济中心松苏港口、政治中心京津地区,生怕城里面造反的人拉不出来队伍

这就是赵立本的弟弟,说起来的南大洋授田问题的根源。

也是大顺为征服印度、统治印度做的备战准备。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大顺的月距角测经度法已经成熟”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

在此之前,大顺即便早就知道南大洋有一片大陆,甚至起了个新苦兀的名字,但想要往那边大规模移民就是异想天开。

至于小麦玉米棉花种植技术、铁犁、牛耕、耧车、割穗机之类的前置科技,那倒是不必说的,少部分最近完成,大部分两千年前就点出来了。

其实皇帝想的很现实把一群拿过枪、打过仗的士兵,通通扔到遥远的、但又在大顺控制范围之内、距离天主新教什叶逊尼都远远的地方。

要征服或者统治印度,又担心当地自行招募番兵导致将领拥兵自重,那就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且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民族得以壮大,这不是封建帝王的责任,也不是封建帝王的义务,更不是他们放在脑子里的选项。

让一群当过兵、扛过枪、有强大组织基础的一群人,滚蛋到不影响统治、不会和国内农民起义合流的地方,这是封建帝王的考虑。

流民很多,但是剿灭流民起义的价格,很低。尤其是军改之后,扑杀一场起义,真的花不了几个钱。

而移民到南大洋的价格,很高,皇帝只能保证,把有限的钱,用在破坏力最大的一群人身上。

有灾、赈济、把青壮招兵带走。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