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新顺1730 > 第二二四章 迁徙路(六)

第二二四章 迁徙路(六)(5 / 5)

教书开蒙,也是劳动,也不是脱产。

而只要不脱产,那么就不至于变成脑子不好使的人。

脱产,使人魔怔。

劳动,让人清醒。

私塾先生既参与社会劳动,又读过书,多多少少还是能分清“学田助学”和“中央拨款建学校”的区别。

虽然,在大顺,后者一般是“复古派儒生”最爱念叨的学校、六官、周礼、拨款、十税一等等。

也虽然,王家庄的私塾先生和复古派儒生八竿子打不着。

到相对而言,他还是更喜欢中央征税拨款办学校的“复古”模式,而不喜欢“学田租佃租子助学”的模式。

他既进过学,多少也知道免赋少税的学田,里面有多少弯弯绕。

学田始于北宋,发扬于蒙元。

亦相当于朝廷直接拨生产资料给学校,学校作为地主,收佃户租子,维系学校运转、补助求学学生。

官方支持的学田,所能享受到学田租子福利的,得是秀才级别的。若不进学,官方学田和你基本没啥关系。进学之后,各种补助,多从学田里出。

而现在,在私塾先生看来,朝廷在这边要搞的,更像是要普及学校教育。也即是说,要把收上来税,办开蒙学校,享受这其中福利的,算得上是所有在籍百姓。

这其中的区别,他还是分得清的。

那这算不算好事呢私塾先生觉得,这当然算是好事。

而这么办,是要有成本的、是要承担百姓不满的如果科举名额有限,普通人学习有个屁用为什么要交税办学校还不如把八一税,改成十五税一,大家才高兴。收钱办学,本来就是要承担不满情绪的。

故而,在私塾先生的视角来看,收钱办学、承担不满,而不是学北宋蒙元直接把问题甩给地方和基层、或者为了图省事直接让县学那生产资料出租收租等,这当然是好事。

这意味着,最起码,朝廷的意思,并不是把这里作为羁縻地。

这对一个读圣贤书、进过学、开办过私塾的读书人而言,意义重大。

固然说,他其实不是很满意这边对他们的态度你们算是个鸡儿的读书人就是群领工资教书的干活的而已。

秀才在大顺固然一般和酸臭联系在一起,但终究还是有个与众不同的身份,在等级制里也是受到优待、且有神圣光环的。

在天朝,读书人这三个字,是有特殊含义的。

而到了这里,则直接把“读书人”这里面的特殊含义全都打破了按月领工资的人而已,和纺织的、伐木的、甚至种地的,并无区别。

读书人在这里,并不具备天朝科举制体系下的神圣性。只是一种身份牌、资格证,证明你有资格在学堂领工资。

这种转变,可能对脱产的秀才而言,挺难接受的。

但对于这种不脱产的秀才而言,没啥难以接受的,只是略微有些不舒服,很快就接受了。,,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