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新顺1730 > 第二八六章 最后的闹剧(十二)

第二八六章 最后的闹剧(十二)(4 / 5)

是以,李欗的思路,就简单多了。

既然,问题是“有钱的不肯去、没钱的去不成”。

那么,我把“物流成本、运费”给降下来,这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我修条从陕西到伊犁的铁路、我修条从河南到黑龙江的铁路、我弄个穿越太平洋只要一两个月的运输船队

那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到伊犁的铁路一修,直接在伊犁河谷种棉花,在陕西干棉纺织厂,难道没有人愿意出钱去伊犁垦殖、种棉、雇佣失地流民去那边种棉花

穿越松辽分水岭的铁路、或者是运河一修,直接在那边种黄豆,运输到营口,难道没人愿意出钱去那边垦殖、种黄豆、雇佣失地流民去种黄豆

甚至说,拿三在论贫困的消灭里,提到的“农业产业军”的思路,不也一样可以用吗

拿三的设想,是法国本土内有1亿5000万亩“荒地”、且是“有价值的、其产物可以参与市场流通”的荒地。

那么,法国就那么大,而大顺要大得多。

伴随着新的交通工具、基础建设的发展,是不可可以视作一种“缩地术”呢

以铁路、火轮船,作为“缩地术”。

把拿三设想的条件,以“缩地术”的仙法加持后,把那种条件,平移到大顺身上呢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自由贸易一派,在与英国的重商主义派争论的时候。

一方面是欧洲的社会存在、海运条件,使得他们有些不甚在意运输成本的概念,至少没有着重考虑说起武大郎的相关笑话,难道还需要刻意强调武大郎的身高这不是和太阳从东边升起一样,是个不需要考虑的条件吗

另一方面,鉴于休谟等前期反自由贸易派提出的“东方手工业技术先进、和东方白银购买力更强”的问题,刻意回避了休谟的那个反问若无大海做天然关税,自瑞典到西班牙,皆用中国货矣。直到有一天,欧洲的人均财富,和中国一样。

前者是不经意的忽视。

后者则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是必须要回避的。

哪怕是亚当斯密,在这个问题上也无解,给出的解决方式,是完全反无形之手的一,中国应该让出航运业,让最赚钱的航运业由欧洲来干,而把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工业上二,英国来当东西方的贸易中间人,也即由英国来控制东西方贸易的航运。

这句话,即“让最赚钱的航运业由欧洲来干,而把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工业上”不是说不对。

而是在于,东西方贸易的利润和回报率是多少,你亚当斯密真不知道既然谈无形之手,那么,这无形之手怎么就能让资本不往航运业东西方贸易上跑,而是跑去农业和工业

其二,1759年道德情操论、1776年国富论,就这个时间点,你英国啥水平啊啥亩产啊啥棉纺织业水平啊,敢居高临下说东方在工业和农业上不如欧洲你1776年敢放开自由贸易,中国这边就算睡着了、睡死了、从世界上被抠去异次元了,孟买、苏拉特、达卡的棉纺织业,就能把整个欧洲冲死,心里没数吗

真以为搞死印度手工业的,是大英先进的工业生产力分明是东印度公司的刺刀、军舰、和行政力量下的关税、以及有大炮和战舰能维系这个行政力量。

故而,在大顺的现状下,李欗不可能去“反思”什么,为什么大顺的农业亩产不如欧洲、为什么大顺的棉纺织业不如欧洲人,怎么可能去反思一件根本不存在的事呢

反而,鉴于这边过早的“国内统一的市场”的形成,以及陕西没有给江苏丝绸加200关税、苏北也没有对辽东大豆征收200关税以反制辽东柞蚕丝的事实。

使得,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核心基础上。

在小地产所有制、比欧洲激进的多的私有制的基础上。

李欗不得不把目光,投降了基建、物流、运输,这几个东西。

既是自我思考。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