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要集权之后,威廉四世不要当个耙耳朵,如果将来生了男孩,一定要找荷兰贵族作为宫廷教师,而不能让安妮公主找英国的宫廷教师。
因为本廷克伯爵、以及大部分奥兰治派,对这位英国长公主的观感都不好。这位长公主眼高于顶,认为英国比荷兰高级,对荷兰的种种不屑一顾,如果将来的继承人在其影响之下过度亲英,荷兰也不可能复兴——荷兰,不能傻乎乎地当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桥头堡。
本廷克伯爵希望的局面,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各方打成平局,无力再战。然后迅速扭转外交态势,中立、趁着休战期完成内部变革、统合力量完成真正的七省统一、随后联法、反英,打破《航海条例》、打破英国在商业和工业上对荷兰的压制。
一整套计划里,每一步都困难重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扭转局面复兴成功。各种意外,都可能让计划毁于一旦。
最简单的意外,比如威廉四世早亡、导致安妮公主上位,英国长公主会反英亲法吗?
但没有办法。
人口、纵深、地理、位置,这些先决条件,决定了荷兰想要戴上那顶霸主之冠,要比那些大国付出更多、也需要更多的上帝的眷顾。
国之盛衰,按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国际形势全都往自己有利的方向上变化。
可这就像是那句“远交近攻”一样,是对大国说的,不是放之大小而皆准的。大国可以自己改变国际局势,而小国只能在国际局势的迷局中,找准方向,顺势而为。
荷兰想要复兴,需要所有的条件都达成,而且每一步都不能出意外。
只是,威廉四世觉得第一步就太难了。
他听懂了第一步的关键,是要借着“朝贡国”一事,煽动民众的大国情怀和国体尊严热情,让摄政派背这个大锅。
但自己上位,其实也不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默许东印度公司继续这么办,只要让民众渐渐淡忘此事即可。
至于后面的事,就要寄全部希望于战场上的胜利。没有胜利带来的威望,他这个执政官也是什么事都做不成。
“亲爱的伯爵,您的意思是说我不要对民众有任何的承诺?”
本廷克伯爵对这句话表示赞同,恭敬无比地回答道:“是的,殿下。您一定要记住,不能够给民众任何的、具体的、实质性的承诺。”
“只要不承诺,就不需要负责。而民众想要的东西,摄政派一定不能承诺。在内政上,您上位之后或许什么都没有改变,但至少不会比摄政派更差。那么,摄政派又怎么可能再把您赶下来呢?”
“日后若是战争胜利,可以做,但绝对不能提前说。”
“我会去和中华帝国的侯爵进行一些接洽,询问一下他的访问行程。在他们起航离开的时候,就是我们准备向阿姆斯特丹进军的时候。”
“这位侯爵大人,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摄政派不管是接受勘合贸易、还是接受关税协定,我们都有理由,煽动起足够的情绪。”
“对中国来说,这是两个不同的选项。但对您、对我们这些人来说,意义却是一样的——一场摄政派的执政危机。他们无论选什么,都是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