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是为了花,尤其是对皇帝而言,皇帝没必要当守财奴,弄到钱是为了花出去。
在皇帝看来,若下南洋成功、若垄断香料贸易成功、若垄断东西方贸易成功、若全面接盘VOC在亚洲的商馆市场……多出来的这笔钱,优先往哪花?
这些问题,牛二等人没资格考虑,也不可能考虑。
但这个问题很现实。
当年江苏节度使提议废漕改海,刘钰闷着头不说话,也不表态。皇帝也是一种和稀泥的态度。
但实际上,皇帝是认可江苏节度使的考量的。
运河、黄淮,自送宋代以水代兵之后,已然成为了帝国之癌。曾经最为富庶的黄淮,如今成了大片的贫困区。很多明末发生的奇幻故事,诸如除夜权、比如佃户要为主家避讳等等,都是发生在黄淮地区。
而且大顺的天下取自大明,大明从哪起家的?这一点没有王朝比大顺更在意黄淮地区。
这里不能席卷天下,但很容易“为王前驱”,地处帝国的腹心之地,乱起来就是纵横数省、隔断南北。
虽然因着运河、淮河、黄河的分割、阻隔,使得这里即便爆发起义,也容易被困死。
但若是这里持续糜烂,消耗帝国的军力财力,就很容易为王前驱,其余更适合的地方就可能出现一股势力。
站在皇帝的角度,整个逻辑是这样的:
要废漕改海,首先要确保南洋的安稳,没有强大的海军势力可以威胁到海运,保证京城的粮食。
要保证南洋的安稳,就需要一支舰队。所以为了这支舰队,要投钱。
要废漕改海的同时,还能安置黄淮运河地区的百姓,这就需要钱。
原本的赋税和支持,基本平衡,捉襟见肘。需要新的财源,来保证废漕改海的费用。
新的钱从哪里来?
南洋。
至于说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皇帝也有自己的想法。
百姓活不下去,才会下南洋。只要让朝廷在南洋有一定的势力,政策上允许百姓下南洋,但并不是如同内地省份一样管辖,这不也可以解决吗?
朝廷每年收的税,除了打仗、官员开销、军费等,很多都要用在赈灾、救济这些事上。
因为大顺得天下的过程,使得大顺对于赈济和救灾相当在意。毕竟太祖皇帝怎么起家的,也怕后人有学有样。正所谓你李自成干得,我等便干不得?
但皇帝觉得,既然朝廷有了一支海军,海军又特么的简直是个吞金巨兽,寻常割据势力可是绝无能力搞起来的。便是有人在南洋作乱,难不成能一苇渡海,去京城夺了鸟位?
若是如内地省份一般,改土归流、赈灾救济、郡县同化,一年往里面得扔多少钱?
可要是按照西洋人的思维,把南洋做殖民地,这不就省钱了吗?百姓活不下去了,愿意下南洋,且下,但朝廷也不会如同安置东北、西北移民一般,多花好多钱。
这样一来,不但省钱,还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