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层希望改变包税制、想要更便宜的谷物面包,一样打不下去了。
“执政官殿下,恐怕,我们只能退出战争了。”
想了半天,本廷克伯爵给出的建议,就是这个。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可实际上这里面很复杂。这是连威廉四世都明白的道理。
如果荷兰此时退出战争,意味着荷兰单方面违背了1676年和1703年两次签订的《英荷共同防御条约》,意味着荷兰对英国的“背叛“,也意味着英荷同盟的瓦解。
以国际法来说。
如果法国人真的支持小王位僭越者登陆苏格兰,英国将坎伯兰公爵在尼德兰的精锐部队调走,英国在道德上背叛了荷兰,但是在法律上没有背叛荷兰。
法国攻入荷兰了吗?暂时没有。那么坎伯兰公爵的军队撤走,有什么问题呢?你说迟早的事,但迟早的事,此时并未发生。
的确,此时英国本土也没有受到威胁。理论上荷兰此时退出战争,也不算违背了《英荷共同防御条约》——英荷共同防御条约里,不包括汉诺威,签约的时候,汉诺威人还没有跑到英国当国王。
但是,现在真的停战,主动权也不在荷兰手里。法国人是否接受荷兰的停战,还两说呢。
即便法国接受停战,肯定要加上诸多条款的。就算不割让荷兰的土地,最起码《英荷共同防御条约》得作废吧?
或者说,法国立刻让小王位僭越者登陆苏格兰,荷兰出不出兵?
出兵,之前停战求和有什么意义?那不是又打起来了?停战求和,是为了法国不要攻入荷兰,结果这边刚停战求和,反手就派兵去支援英国,法国人难道甘当冤大头?
难不成真的能听荷兰人的解释:我们这只是遵守条约,我们不是要与法国为敌。于是法国人就不打荷兰了?
不出兵,法国即便不强制要求荷兰单方面废止英荷同盟,这个废止了又有什么区别?
最最关键的一点,英荷关系的枢纽,就是奥兰治家族。之前既当过英国国王、如今的威廉四世还是英王女婿。
恐怕,就算停战,法国也一定会要求威廉四世下台。
让适当亲法、而且和英国存在诸多矛盾的摄政寡头们上台。
奥兰治派很多的贵族,他们的利益也多来自于庄园、农场、土地。他们和英国之间的矛盾没那么大。
摄政寡头们很多海商,他们的利益来自商业和贸易,走私。他们和英国的矛盾可是不小,相反和法国的矛盾不是很大。
否则,只怕法国根本不可能接受停战。
看到威廉四世对这个建议并不满意,本廷克伯爵反问道:“执政官殿下,您认为,现在的荷兰民众,还能如1672年那般,爆发出惊人的爱国热情,自觉地挖开防护堤,奋战到底吗?”
威廉四世愕然无语,许久摇摇头。
“这一届的荷兰民众,不行。”
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实际上也就是认同了本廷克伯爵的看法。现在的荷兰民众,恐怕绝对没有当初当森林乞丐、海上乞丐、以及几十年前自毁河堤的爱国热情了。
但威廉四世也根本不打算按照本廷克伯爵的建议去做,他知道那样求和的话,法国一定会追加诸多的条件。
“既然现在什么都做不了,那么就不如什么都不做。我想,我们的英国盟友,会处理好这一切的。如果英国这边都不能打开局面,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现在,我们还是安静地等一等吧。或许,会有转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