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新顺1730 > 第五五四章 一钱多花

第五五四章 一钱多花(3 / 4)

漕米买扑承包。

这两句话可以概括的策略,让皇帝陷入了沉思。

说起来也简单,听起来好像也不是没有可行性。

总结起来,无非还是之前的老办法,旧瓶装新酒。

既然要治理淮河,那么反正要找人干活。

找人干活,又不想征发劳役。

那么就得给钱。

同样是给钱,为啥不把钱给那些因为废弃运河而影响生计的人呢?

将他们编入厢军。

不发盔甲、不发火枪、不发鲜艳军装,一身装备行头也花不了几个钱。

按照每个月二两银子的饷银,再保证能吃饱饭,让他们专门干活去呗。

编入二三十万厢军,专门做工程。

挖掘河道,主要用这些人来挖。

找靖海宫培养的工兵军官生来做军官。

当然,要赶时间的话,农闲时候,可以募役当地百姓去大堤干活。发钱就是了,反正是照着3000万两花的。

原本,雇人挖人工河、水渠,是一笔钱。

遣散安置那些因为废弃运河而无疑谋生的人,又是一笔钱。

而如果编制厢军,就可以用一笔钱,解决两件事。

此外,就算治好了淮河,日后维护用不用人?淮河治好之后,海河、辽河等,是不是也可以试着治理?黄河长江是不敢动,挑软柿子捏不行吗?

日后维护、治水延续,直接可以用成为熟练工的这批厢军。

另一句话,漕米买扑,则是在确保海运没有问题、海军可以控制南洋、实在出事了可以运江南米南洋米的前提下,完全也是一个花一笔钱,解决两件事的办法。

江南地区,白银充足,完全可以支撑完全的白银货币化。

那么,原本要缴纳实物租的漕米,直接换成银子缴税不就行了?

朝廷把漕米折算的白银,交给商人。

按照价格,承包给商人。

然后,朝廷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比如台湾、南洋新垦地,十年免税等等——反正这些地方原本也没有税。

由此,以政策性引导,让这些豪商去南洋、台湾去办稻米种植园。

而兴办稻米种植园,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因为运河被废导致的运河两岸经济下滑、以及后续的经济下滑导致的贫苦农民,外加水灾等年年都有的灾荒,就可以让大量的需要朝廷赈济的人口,下南洋。

在稻米种植园当苦力、奴工。

一来大顺的人力便宜,也就与荷兰人用的泰米尔奴隶差不多。

二来,大顺的这些人,多半本来也会种田。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