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相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
其实,阎若璩的证据和逻辑,漏洞还是不少的。
但在明末顺初的特殊环境下,这件事就不是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
这是直接打击宋明理学体系。
阎若璩的心态倒是比较“书呆子气”。
他觉得,或谓轻议先儒。愚曰轻议先儒其罪小,曲循先儒使圣贤之旨不明于天下后世其罪大,愚固居罪之小者已。
的确,我轻议、否定宋儒明儒大家有罪,但这是小罪。
曲改圣贤的学问,胡乱编造圣贤的意思传于后世,这才是大罪。
我有小罪,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认为自己做得对。
而当时的情况,或者说,政治环境,是很诡异的。
当时大顺搞了自己的一套实学体系,压制儒生。
顺带,因为剃发易服上表一事,把衍圣公降为奉祀侯。
甚至把孔夫子的地位,从师圣一体给拽了下来。
当时的政治环境,在真正的儒学子弟看来,极其危险。
谁知道大顺下一步要干啥
说好了保天下,得了天下之后,这和我们想的很不一样啊。
在那种让儒生感觉到危机重重的政治环境下,阎若璩这么搞,更是火上浇油。
以至于江南大儒,如毛奇龄者,全力攻讦阎若璩。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就算是真的你也不能说
为啥
因为吾惧大学之错,国风之淫,古文尚书之伪,后人必有藉帝王之势而毁其书者,吾故论古文之冤而并及之
因为大顺这帮人,明显对儒生不信任,你这时候给他们递刀子。你这是准备让他们搞一次焚书坑儒
万一对面借着这个刀子,把儒学整个都毁了呢你阎若璩就是千古罪人,你可不是小罪,你是滔天大罪。
哪怕你考证的结论是真的,你也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说。
甚至于其实相当反对程朱理学的颜李学派,在这个时候也是慌了。
李塨也说今人辩尚书有伪之说,先生既有驳正,此事所关非小,即可行世今人驳尚书不己,因驳系辞,驳系辞不己,因驳中庸,不至扬矢周孔不止。
怕啥
怕阎若璩开了这个风气,最终扬矢周孔。
一旦开了口子,只怕有人一路往下搞。你以为你搞了尚书就结束了
只怕有人要把刀子,一路插到周公、孔子那。
六经里,乐经失传了,还剩下五经。你这直接朝着剩下的五经之一开火。
你搏出了名,别人会不会也跟着学
你能反尚书,而成名。
你阎潜丘做的,别人做不得
别人为了更出名,反不得孔夫子反不得周公
就算是真的,你也不能说其实知道这本书是假的人多了去了,甚至朱熹自己都知道这是假的,但重要吗
重要的是这里面的思想,是正确的。明知道是假的,也未必不能用。
而他能用的根源,是因为这是六经学问,而不是因为这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