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在后世普遍被作为‘政权’‘江山’的代名词。
但实际上,每一个封建政权,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社稷’,以及相应的祭坛。
社稷二字,拆开来看,社象征土神,稷象征谷神。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明,土、谷二神,就是华夏民族最原始的崇拜对象。
而封建政权建造‘社稷坛’,则是为了彰显自己‘以农为本’的执政方向,以天子之身,为天下百姓向土、谷二神祈愿。
社稷之制发展到汉室,就又多了一层含义:天子除了祭奠神明,还要祭奠先祖。
所以实际上,社稷并不只祭奠土、谷二神,还要祭奠先祖,即高皇帝刘邦、孝惠皇帝刘盈。
如果说高庙,属于政权的法统来源,意味着刘弘的皇位,传承之太祖高皇帝刘邦,那社稷,就意味着政权‘君权神授’的来源: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乃受命于天。
所以对于如今的汉室,社稷的意义,有点类似于‘刘氏宗庙’。
刘弘作为刘氏子弟,今于皇位之上,若想要名正言顺的颁布诏命,亲政临朝,那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就是行冠礼。
汉承秦制、周礼,而对于天子亲政,周礼中的条件便是:加冠成人,以及大婚。
其实周礼中,还有关于加冠的年龄限制: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五加笄。
刘弘如今的年纪,是无论如何,都不满足加冠条件的。
这从社稷台下,正双手饱腹,不时遥望社稷台的朝臣百官面色中,就不难发现。
随着一阵悦耳的奏铃声响起,刘弘从祭坛另一侧登上祭坛,终于出现在了朝臣百官视野之中。
看着刘弘头顶上,已消失不见的十二琉冠冕,朝臣百官的心思,却俱集中在了耳边掀起的钟鼓之身中。
“这···”
须得一提的是,封建时代每一个在位至成年的皇帝,都能在死后被录入‘帝王谱系’,并得到盖棺定论,即谥号。
但很少有帝王在逝去之后,能得到专属于自己的庙宇,以及庙号。
起码在汉室,‘起庙’的规则还十分严格;除非在位时间足够久远,且立下了显著的功劳,才能的到庙号。
如历史上,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十三年,将汉初遍地残垣的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边墙相对安稳,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凭借这二十三年皇帝生涯的积累,刘恒才得以在死后立庙,守后人供奉祭拜。
而文帝的庙号,便是太宗。
得以在死后立庙的皇帝,除了能得到庙号和专门祭奠自己的庙宇,还能得到专门制定的一套礼乐,日夜响彻庙宇之中。
衣冠出行之事所奏的,也是这套专属礼乐。
现如今,汉室才经历四代皇帝,除刘邦得立‘太祖庙’之外,没有第二个人有资格享受庙乐。
孝惠皇帝的衣冠出行,沿途尽是默然。
至于先皇刘恭,更是死去已五年之久,却连盖棺定论都还没得到···
现在,伴随着刘弘出场响彻社稷坛的,便是那套朝臣百官耳熟能详的礼乐——刘邦驾崩,太祖庙立后,专门为刘邦制定的礼乐!
刘弘加冠之礼,却史无前例的没有奏相应的礼乐,反倒是奏刘邦的‘太祖庙乐’,其意图也是一目了然。
——朕虽年幼,亦太祖高皇帝苗裔!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刘邦是我爷爷,我说啥就是啥!
这样强硬的态度,惹得祭坛下的朝臣百官纷纷不满起来。
“陛下何至于此?”
“此不顾功臣体面矣!”
交头接耳声刚响起没多久,刘弘那独特的嗓音,便从祭坛之上传来。
“冠者,礼之始也。”
“天子临朝,当行加冠之礼,而后大婚,再后亲政。”
庄严的说出这段周礼当中的规定,刘弘话头一转:“然今吾汉祚,多苦宗亲未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