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道理:少府掌天下平准、均输之事,但掌控关中各地市集的内史,同样有能力插手少府的业务。
说白了,虽然汉九卿各司其职,但哪怕把其他八个部门全部撤裁,内史都能保证行政秩序能正常运转。
——这就很恐怖了!
国家某一个分部门对绝大多数国家部门具有影响力,并随时能取代其他部门的作用?
这样的部门,有一个丞相府,就已经足够让刘弘头疼的了···
其实内史成长为这般怪异的模样,也不是刘邦的本意——最开始,内史确实只负责农耕之事。
但后来,情况就一点点发生变化了。
为了完成刘邦‘授民田爵’的任务,内史顺理成章的拿下了关中田亩丈量、分发,关中百姓建档立户的工作。
看上去,内史的职权并没有因为‘授民田爵’而发生什么变化,但实际状况,却往往于预想有很大的出入。
为了保证授田工作中的治安,内史顺理成章的掌控了‘备盗贼都尉’,这个如今只有六百石等级,在汉初却享有真二千石级别的重要部门!
之后,为了保证关中百姓户籍的顺利建立,内史又曾在一段不断地时间间隔内,享有了自由出入皇家档案室:石渠阁的权力。
再后来,商人的问题出现,长安建九市;而九市的掌控权,也再度被掌控长安治安的内史揽入怀中。
就这样,内史作为一个区域农业部门,一点点具备了军、政、商各方面的职权,配合着关东逐渐脱离长安中央的实际掌控,使得内史,成为了汉九卿唯一一个‘名为九卿,实为假相’的庞大部门。
而历史上无数的经验都告诉刘弘:越是庞大的部门,行政效率就会越低下,里面的龌龊就会越多,文官集团可操纵的空间就会越大。
但内史的问题,却也不是能通过削夺职权、使其重新回归到单纯的农业部门,就能解决的。
存在即合理。
既然内史能在汉兴不过二十年后,顺理成章的揽夺军、政、商等各方面权力,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内史的运转,需要这些权力作为保障。
如若不然,汉室朝堂也不会允许内史这般肆无忌惮的揽权,却又对其视而不见。
既然权力已经被内史吃进了肚子,也很难再从内史手里抠出来。
所以,解决内史问题的办法,就只剩一个了。
——分割。
这也属于绝大多数时代,皇帝对某一群体无可奈何,又如鲠在喉时的操作模式。
内史的分割,刘弘其实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参考。
在历史上的景帝时期,内史被改为大农,于此同时,景帝又设立了大农的平行机构:大内,将内史的财政权剥离。
之后的武帝一朝,已更名为大农的内史更是被正式瓦解。
——改大农为大司农,全掌天下农耕事,另立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剥离大农的行政权。
再将中尉更名为执金吾,从内史中剥离而出,使得内史的军政权也被剥离,自此,内史才便向回归汉初,那个单纯负责农耕的部门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