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逐利,是最本能,也最原始的诉求,一切都以谋取更大的利益为目的,在商人身上自然是再正常不过。
但对于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乃至于一个文明而言,谋取利益,几乎可以算作是最不需要考虑的事。
或者说,国家想要的‘利益’,和商人想要的‘利益’,是两码事。
就拿刘弘正在做的‘粮食保护价政策的推行’来说,本质上就是简单的垄断某一宗货物的市场,从而达到控制市场价格的目的。
同样都是垄断市场,但在垄断市场之后,商人想的是通过这个支配地位打压成本,哄抬价格,以谋取更多利益。
田兰‘降低宿麦收购价格’的建议,就是这个思维下的产物。
但国家垄断市场的目的,却永远都不会是‘创造更多的利益’,或者说最重要的,永远不会是此。
——刘弘推行粮食保护价政策,让汉室中央垄断粮食市场,是为了谋取利益吗?
或许有吧。
但刘弘最看重的,并非是粮食保护价政策,能为少府带来多少的收入。
推行粮食保护价的初衷,也并非是以谋取利润为主。
想想最初,刘弘是怎么想起推行粮食保护价政策的?
——长安粮价几经波澜,人心动荡!
从这就能很容易的看出,任何一个政权,在对某一市场达成控制能力之后,所想到的第一件事,都永远是稳定。
稳定物价,稳定人心,乃至于稳定经济秩序。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政治而服务。
刘弘推行粮食保护价政策,从而达成对粮食市场的垄断,也是同样的道理:稳定人心,奠定政治名望,获得百姓的支持和爱戴,从而为后续的行政措施,赢得更多的支持。
为了这些政治目的,刘弘甚至可以接受粮食保护价政策,无法为少府带来丝毫的利益,乃至于蒙受一定的损失!
而刘弘一旦接受田兰的建议,就将失去本该获得的政治利益,而只能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
——这就是本末倒置!
都不用说别的,光一点,就足以让刘弘这一年多时间,在汉室百姓心中建立的政治威望,打击的丝毫不剩。
——关中百姓之所以在今年,全面开展冬小麦的补种工作,有九成九以上的原因,都是刘弘那句‘少府将以每石七十五钱的价格,无限量收购冬小麦’!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少府对冬小麦的收购价格,早就已经以政令的形式,下达到了关中个地方郡县!
在这种情况下,将早就定好的收购价格降低,对刘弘而言,几乎不亚于‘朝令夕改’!
无论是对刘弘地个人威望,还是汉政权的政府公信力而言,这都属于自毁长城。
再者说了:要是将冬小麦的收购价格降低,那麦粉的出售价,是不是也要往下降?
百姓又不是傻子——宿麦一石研磨出半石麦粉,从而导致麦粉倍价于冬小麦,百姓无论理不理解,都勉强能接受;但要是冬小麦每石四五十钱,麦面每石几百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