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楚王郢客,于孝惠年间受业于公,今吴楚多有言:楚王郢客,颇得元王纯善之风!”
刘弘恭敬一语,殿内众人的目光,便齐齐撒向了审食其和张苍身后,身着儒袍、头系儒冠,正闭目养神的老者。
——当朝《诗》博士,楚元王、鲁申公、今楚王刘郢客之授业恩师,齐人浮丘伯!
如果说,在张苍身旁端身跪坐的田何,是执天下文学之牛耳的《易》嫡系传人,那浮丘伯,就是如今天下,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与身前的御史大夫张苍一样,浮丘伯的授业恩师,也同样是名垂青史的大儒:荀子。
因为籍贯地(齐国)的缘故,浮丘伯得到荀子授业的时间,甚至比张苍还要更早!
战国末期,身为赵国人的荀子,在齐国兰陵开山授业,广收门徒,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
最终,荀子将自己精通的五经,分辨传给了几个青史有名的人。
——把《诗》传给毛亨和浮丘伯;
把《书》传给了韩非和李斯;
把《礼》传给陆贾;
把《乐》传给公孙尼子;
把《春秋》传给张苍和陈嚣。
这八人当中,毛亨乃战国时期赵国名称毛遂之侄(‘毛遂自荐’之典故的主人公);韩非乃韩国公子、法家的思想集大成者;李斯为秦相,法家思想的发扬者。
陈嚣、公孙尼子二人则一个英年早逝,一个寄情山水。
而仅剩下的浮丘伯、陆贾、张苍三人,便成为了如今汉室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其中,得授《春秋》张苍凭借开国武勋跻身政坛,后凭借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见解,成为了汉室继萧何之后,又一个没有明确学派标签,却又能同时代表好几个主流学派的大学阀and相宰!
精通《礼》的陆贾,则是在业务全被叔孙通抢走后另辟蹊径,成为了汉室第一代外交官。
至于得授《诗》的浮丘伯,则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治学本心,成为了三人中唯一一个专心研究学士,尽量少沾染朝堂政治的贤者。
若非去年浮丘伯再次游学至关中,被刘弘软硬兼施的留在长安,安了个二千石秩禄的《诗》博士之职,恐怕汉家朝堂,永远都无法看到这位老学者的身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陆贾、张苍、浮丘伯三人的学术地位,实际上是基本一致的。
但当‘学术地位’与‘政治地位’扯到一起的时候,状况就有所变化了。
儒家五经诗、书、礼、乐、春秋,在过去的历朝历代或许占据同等地位,但在汉室,起码在汉室政坛,是有一些微妙的区别的。
首先,由于汉室‘礼乐崩坏’,且掌权者对‘礼乐崩坏’乐见其成,就使得礼、乐两项,在汉室受重视的程度仅限于‘装装样子’的程度。
这也是荀子的八个关门弟子中,得授《乐》的公孙尼子不愿入仕,甘愿游山玩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