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三部之外,其他的草原部族,如若卢、呼延、呼揭、金山、且渠、林胡等部,乃至于在匈奴享有极高威望的‘四大家族’,基本上也都曾经向东胡王,献上自己的所有忠诚。
说白了:草原上的生态环境就是如此——某个部落一旦出现一位雄主,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各部族自发的靠拢。
这种奇特的景象,主要来自于草原的丛林法则:生存,以及强者通吃。
当一个部族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悍然向草原霸主的位置发起冲击之时,摆在草原部族面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打,要么跪。
通常情况下,这两个选择会带来同样的结果——要是打不过,那就跪的麻利点,也能谋求一个生存机会。
如果打过了·······
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就像钢铁意志想要统一西伯利亚,结果硬生生让毛子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进阶到现代社会一样。
如今,匈奴还算是处于游牧政权统一草原的上升期,摆在匈奴面前的,还剩下最后一个敌人:在河西苟延残喘的月氏。
但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外力干扰,匈奴最多会在三年之内,就和历史上那般击溃月氏,将月氏人敢去伊犁河,由此彻底统一草原。
再然后,就是匈奴为了追月氏人踏过伊犁河,随即发现一块全新的‘大陆’——西域。
在草原‘三足鼎立’时期,月氏人在忙着骑墙,想做渔翁;东胡人依旧沉寂在‘草原霸主’的历史荣光之中。
只有匈奴,在冒顿的带领下不遗余力的吸收、征服其他草原部族。
到最关键的一战,即匈奴以弱胜强,彻底掀翻东胡的霸主地位,把参与的东胡人感到大兴安岭的冰天雪地里捏泥巴,把东胡王的头颅拿来制作酒器的那一场战斗时,匈奴,已经有了‘百蛮大国’的雏形。
现如今,匈奴光是本部,即单于庭、左右贤王、四大部族加在一起,就已经有了四十万以上的‘人口’。
这里的人口,指的可不是四十万人,而是四十万个具有战斗能力的牧民,以及其所拥有的家庭!
若是将其他的附属、奴隶部族计算在内,匈奴的人口,便大体在将近二百万人。
这二百万人,就是冒顿敢一言不合,就纠集二十余万大军南下,只为给刘弘、给汉室一个‘教训’的底气所在。
只不过这二十万人,并非全都是‘战斗编制’。
本次南下,冒顿带来了单于庭本部的十二个万骑,近十万人;
左贤王、右贤王本部的各四个万骑,共六万多人;
折兰、白羊、楼烦部各两个万骑,近四万人;
以及呼揭、浑邪、休屠、卢水、兰氏、须卜氏、且渠氏、呼延氏八个正派附属部族的各一个万骑,大约五万人。
但想想就知道:一场参战人数远远大于十万人级别的大规模战役,显然不可能是双方各派二十万人,然后来一场‘二十万vs二十万’的大型pvp。
首先,作为匈奴象征至高威权的单于庭本部,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下场参战的。
——最起码,不可能在一个小小的马邑城外参战。
而左、右贤王两部,由于其掌控者本身具有单于继承权,在匈奴‘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下,显然是先天具有‘兵变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