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关乎是否掌权、是否加冠、是否亲政,也无关乎政治手腕是否成熟,而是单纯的政治威望积累不足。
举个非常浅显的例子:同样是马邑战役,但历史上的马邑战役,是武帝猪爷登基八年之后,才在时任大行(典客)王恢的提议下实施。
彼时的马邑之围,是纯粹的‘吸引匈奴单于陷入包围圈’,从而对匈奴造成一定打击。
这其中,没有‘汉室迎接匈奴部族降汉’的内由,也没有‘匈奴单于愤怒的提兵南下’的状况,就只是单纯的以商贸利益,吸引匈奴单于带小股部队来马邑。
再者,彼时的汉室,已经经历了一整个文景之治的物质积累,基本上达到了封建政权所能达到的天花板。
国库里的老鼠不是被撑死,就是被一袋袋挤进粮仓的粮食给压死;即便如此,国库里还是有数之不尽的粮食过期变质、发黑,被倒入河流之中。
串钱的绳子都腐烂断裂,散落的钱却依旧没处去花,只能再搓根麻绳串起来。
百姓民安居乐业,家家户户都是米仓溢裕,就连帮人种地的佃农,都有余钱给家里置办新衣裳。
军队将士嗷嗷待哺,人人向战;野战军整体完成武器军械铁器化,部分精锐部队完成武器钢器化!
在那样一个摧璀璨的时代,别说猪爷把匈奴单于骗到马邑围一圈了,就算是跑到匈奴龙城围一圈,那胜算也得在九成以上。
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是猪爷觉得打不过,而是单纯的害怕军队横扫草原之后,找不到回来的路······
——毕竟不是谁都能跟霍骠骑那般,天生配备生物学gps。
即便如此,历史上的马邑之战,也是以匈奴单于挛鞮军臣提前嗅到危险,紧急逃离包围圈为句号。
这里,就能体现出两种情况的差别了。
——历史上的武帝猪爷费尽人力物力财力,几乎是大张旗鼓的谋划了马邑之谋,最终失败了,猪爷出了心里骂娘之外,那是屁事儿没有。
反观如今的刘弘,面对一场比原本历史更高烈度的‘马邑战役’,所要面临的压力,却远比历史上的猪爷要大得多。
原因很简单:武帝猪爷主持马邑之谋,那是汉室羽翼丰满,国力强盛之后,景帝刘启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弄匈奴人’,猪爷才‘继承先祖遗志’,以马邑之谋作为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开端。
可在刘弘这里,就不是这么一个情况了。
猪爷他爹、他爷爷省吃俭用,就是为了让猪爷梭哈爽一把,但刘弘的爷爷刘邦,老爹刘盈,可是什么都没给刘弘留下。
高皇帝刘邦一个三铢钱,汉室经济瞬间被原地禁锢近十年;孝惠皇帝刘盈二十二岁英年早逝,又使得汉室经历了一次堪称‘江山变色’的动乱。
若非是刘弘突破时空,此时坐在皇位的,恐怕就是历史上继承‘自己’皇位的文帝刘恒了。
非要说爷爷刘邦、老爹刘盈给刘弘留下了些什么,那也绝非是什么好东西。
——刘邦用一场平城战役,给刘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跟匈奴干了一仗,结果在白登山被围了,灌婴带大军才把我救出,你是觉得你比我能打?
而之后的老爹刘盈,又用短短七年皇帝生涯中的三次和亲,同样给刘弘留下了一句话:你爷说的对······
可别看刘弘一提干仗,朝中的将军功侯们面红耳赤,一副打鸡血的模样——现在的汉室,依旧是主和派占据更大话语权的。
只不过政权刚平稳下来没多久,固定的政治派系还没有成行,刘弘又基本完成了对朝堂的掌控、制衡,势头正盛。
再加上刘弘‘中烈度战役,不会出问题’的描绘太过诱人,才使得此次马邑战役,在朝堂没有遇到太大阻力。
要是放在吕后掌权时前,或是历史同一时期的文帝刘恒身上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