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面对匈奴骑兵灵活机动、骚扰的情况下,汉室最有效的打击手段,就是远距离杀伤。
至于各式长、短兵器,基本都很难派上用场。
——戈、矛等长武器,也就能让匈奴人最靠前的一排骑兵捅下来,而后就只能被抛弃。
至于短兵器肉搏,那更是匈奴人的抢先——在游牧民族史上,匈奴是少有的‘骑马的步兵’。
匈奴部队虽然以骑兵,但作战方式却总是更偏向于暴力美学的贴身肉搏。
这就使得汉室部队在面对匈奴骑兵时,一边希望匈奴人下马,一边又不希望匈奴人太快下马。
因为匈奴人骑着马,汉军弓弩部队很难捕捉靶心;可要是匈奴人下马了,那就意味着汉军阵列被冲散,开始全面肉搏混战了。
在这种尴尬的局势下,弓、弩等远距离打击武器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我就架着弓、弩,你不下马我坚决不射击!
你敢下马不?
你敢正面冲锋,进入弓弩射程不?
这样一来,匈奴人也很配合的开始了‘反复佯攻恐吓、施压,在外围放几轮冷箭,却始终不敢正面冲击阵营’的操作。
而汉军则严阵以待,随时关注匈奴骑兵的距离,一旦进入射程,便是一轮铺天盖地的箭雨射出去。
从将军们的口中,听到这种作战场景的时候,刘弘一度陷入困惑当中:匈奴人不敢冲,汉军又不敢散开阵列,那不就是干耗着吗?
最终,刘弘从久居飞狐迳,与匈奴人‘交道甚深’的柴武口中,得到了准确的答案。
——在这般对峙一到两天之后,匈奴人最终还是会不顾箭雨,硬冲向汉军阵列。
在柴武的场景绘画中,甚至出现了匈奴人被汉军将士射的像刺猬一样,却还能奋力厮杀数个时辰的神话事迹!
正当刘弘对此提出质疑时,殿内的将军们不约而同的一愣,对刘弘说:这有什么的?
俺们也有的是被箭羽射中,直接把箭尾一砍,继续厮杀的经历!
这种神奇的状况,显然和刘弘想象中,双方士卒中箭便立刻倒地,旋即被踩踏至死的场面严重不符!
——不是说弓弩是远距离杀伤性武器吗?
怎么射中了敌人,敌人还能继续战斗?
要真是像柴武说的那样,一个被射程刺猬的匈奴人还能继续砍杀小半天,那射箭的意义在哪儿?
少府不分昼夜的赶制、在武库囤积那么些弓弩剑羽做什么?
最终,还是柴武看出了刘弘的疑惑,为这个疑团解开了谜底。
——锥形箭!
此时汉室野战军弓弩部队所配备的,全都是箭头扁平的锥形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