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且看。”
闻田叔此言,刘弘纵是心里有气,也是暂时按捺着恼怒,将田叔递过来的箭羽接了起来。
随后,刘弘便开始仔细观察着这枚三棱箭。
“还未开锋?”
轻轻摸了摸依旧有一毫米后的箭刃,刘弘随口一问,旋即便将疑惑地目光,锁定在了箭头与木制箭身的交界处。
既然很早就下达了‘赶至三棱箭头’的命令,刘弘对于汉室如今的箭羽制造方式,自然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早在刘弘提出这个设想时,少府所制造出的各式箭头,就都被送到了刘弘面前。
有箭头扁平,呈烛火状的锥形箭、同样扁平,但呈现三角形的进化版锥形箭,以及,刘弘本以为算是这个时代‘外挂机武器’的三棱箭。
没错:三棱箭头,早在前秦之时,就已经被秦少府的墨家工匠们做了出来。
只是在秦末汉初的战争中,秦少府内部的墨家匠人大都被战火波及,后来又因齐王田横之死近乎断了传承。
再加上汉室鼎立不过二十多年,国库依旧空虚,百姓依旧贫困,战事却往往不会给少府太多时间制造三棱箭头,才使得这种先进的武器,被汉室暂时放弃。
但即便如此,汉少府也依旧会生产少量的三棱箭头,用以配备负责包围圣驾安全的禁军卫士。
至于效率,则有些低的可怕——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少府总共就造出了不到一万支。
刘弘至今还记得,当那枚精美的三棱箭头送到眼前时,自己是多么的震撼!
在听到田叔‘每个大匠六天才能造出一枚这样的三棱箭头’时,自己又是多么的淡疼。
但刘弘非常肯定的是:当时见到的那枚三棱箭头,和眼前这枚完全不一样!
那枚由少府匠人徒手敲出的三棱箭头,几乎是在一块完整的青铜块上,一下下敲出来的!
最终得出的成品,也是坚固的整体。
而现在,刘弘手上拿着的这枚‘新式’三棱箭头,则根本不是一个整体!
整个箭头的三片棱刃,似乎是由三片几乎完全相同的半刃,按三棱箭头的形状拼接在一起。
在箭头与木制箭身的交汇处,还能看见三片半刃的尾部融连在一起,而后被锉刀简单打磨平滑的痕迹。
而在三片半刃的接连处,都均匀留出了一条细长的缝隙,乍一看像是贴合不够紧密,实际上却能完全起到放血槽的作用!
想到这里,刘弘便暗自点了点头。
——早在将三棱箭头的打造任务派发给少府时,刘弘也头疼过三棱箭头的粮产问题。
模具浇筑的铸造方式,还是刘弘最先提出,并被少府用于实验。
但最终,实验却得出了‘三棱箭头的模具无法第二次使用’的结论,刘弘便也只好拍拍手,将此事扔给少府的专业人士们。
甚至可以说:在来到少府,亲眼看到田叔奉上的那支三棱箭之前,刘弘心里都已经断定此次马邑之战,根本无法用三棱箭头的。
但现在看来,还是刘弘小看了古人,尤其是古代工匠的智慧。
——既然整体倒模不行,就分成几个部分在倒模!
如此具有智慧的制作方式,即便是在刘弘这个后世人看来,也是相当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