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守,则直接向朝堂的丞相府负责。
再配合着御史大夫衙门,会每年派出数百批次的‘采风团’公款旅游一圈,大概就形成了汉室初,中央与地方之间相对松散,又隐隐‘尽在掌控’的政权秩序。
但这其中,却有一个后世人一眼就能看出的漏洞。
——怠政!
绝大多数情况下,县一级官府对乡级官员的问责,都集中在秋收前后,针对税收工作出现的问题。
而郡一级单位对县级单位,也同样秉承类似‘有事就喊来问一问,大事就上报,小事就摁下去’的态度。
至于郡级单位对中央,那更是夸张。
——理论上,只要该郡没有发生大到关中都有风闻,朝堂都有所耳闻的大事,郡守就不大可能被问责。
中央了解地方事物的唯一渠道,除了中央朝堂出缺,某郡守被召回长安时君前奏对之外,就是御史大夫派出去的采风团,究竟从此郡带回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好消息,还是‘遍地饿殍,民不聊生,豪绅恶吏残民,二千石不能治’的坏消息。
如此单一的监督手段,显然是有极大弊端的。
举个例子:某人做了某郡郡守,与地方豪强狼狈为奸,赚的个盆满钵满,百姓民不聊生。
这种情况下,要想治下的情况不被中央知晓,这个郡守需要做什么?
答案是:只要收买了前来公费旅游的御史大夫采风团,就万事大吉!
在民用通讯手段几近于零,地方官府的权力又几乎大到无边无际的汉室初,地方官员成为土皇帝,根本就不是什么高难度事件。
在原本的历史上,即便是在审计制度推行之后,汉室也出现过地方官员为非作歹,蝇营狗苟,中央却毫不知情的事件发生。
至于故事的主人公,也荣幸的被太史公司马迁,记录到了《酷吏列传》当中。
——河东郡守,周阳由!
根据太史公在《史记·酷吏列传》当中的记载,周阳由本名赵由,其父乃淮南王刘长之母舅,被历史上的文帝刘恒恩封为周阳侯,随改氏为:周阳。
借着父亲和淮南王刘长之间的舅侄关系,周阳氏成功成为了文帝一朝的外戚家族,周阳侯庶子赵由,也借着父亲的余荫,成为了郎官。
适逢文帝刘恒十数年,周阳由终于在景帝一朝等来了外方机会,被任命为河东郡守。
后市的一部主旋律影视剧当中,主人公便得到‘做书记,书记是一把手;做市长,市长就是一把手’的评价。
周阳由,也同样是这样的人——为郡守则凌尉,为郡尉则犯守,为人强横,暴戾。
故事,也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强势的汉官身上。
汉文帝前元六年,淮南王刘长因谋反之醉被捕,后饿死囚车之中,作为刘长母的周阳一族,借着外戚的身份勉强置身事外。
但在那个微妙的时间点,一个同样在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刘氏宗亲,找上了时为郎官的周阳由。
——德侯,刘广!
对景帝一朝的历史有些了解得人都知道:在历时三个多月的吴楚七国之乱当中,身处长安的德侯刘广,扮演了怎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