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张苍的意思,每年年初的审计,以县为单位进行!
具体而言,便是每年年末,秋八月中下旬,各地县衙整理、汇总当年的人口、户口、田亩、收获的状况,而后派遣上计吏,带着这些行政案牍前往长安,接受丞相府的审查。
考核的方面也比较简单:以人口、户口的增减,田亩的开荒、水利的建造进度,以及秋后粮食收获的增减,税收的状况等,评委最、乙、殿三等。
三个评价等级,顾名思义,就是后世人口中的优秀、良好,以及不合格。
得到‘优秀’的县,如果过去五年没有得到过‘不合格’,则县令可以进入官员升迁候补名单,当出现适合的官职空缺时,可以酌情升迁。
得到“良好”,也算是中等偏上;连续五年都拿到良好,也同样能进入升迁后补名单。
至于“不合格”,那自然是轻则被骂的狗血淋头,重则罢官免爵,赶回老家种田。
也就是说,在这样一套审计制度推行之后,中央获取地方行政情况的渠道,将不再是单一的‘问一问该县所在郡的郡守’。
作为主持审计的中央官员,丞相自此将具备对天下任何一个地方县令的当面问责权利。
这一系列举措,也正是张苍所拿出的第一版审计制度的草案。
至于张苍为什么会拿出第二版、第三版,乃至于今天这份第四版草案,自然是因为先前的方案,都被刘弘这个‘甲方爸爸’挑了毛病。
最开始那一版,刘弘对张苍提出‘以县为单位进行审计’表示了认可,与此同时,对审计工作的负责单位,隐晦的提出了质疑。
——审计由丞相府全权负责?
对于刘弘而言,这一点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首先第一点,便是老生常谈的那个问题:君权与相权的天然对立。
如今汉室,丞相府的权力已经近乎达到整个封建历史上的巅峰,权利范围更是军、政、财、任免一应俱全。
军事方面,丞相府理论上负有对天下所有地方部队的军费、粮饷发放义务,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对地方部队施加影响的能力。
民政、朝政自不用说——在如今的朝堂之上,就连坡脚丞相审食其,也依旧能保证群臣避道,礼绝百僚的崇高地位。
财政,则是以一个国库为保障。
至于官员任免,也是丞相府威权最主要的来源。
在正常情况下,丞相府天然具备对千石以下地方官员、六百石以下长安官员的直接任免权,以及而千石及以上地方官员、六百石及以上官员的人选推荐权。
就算到了皇帝刘弘都不能独断(理论上),需要摆到朝堂共议的二千石级别官员任免,丞相府也同样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能力。
而作为丞相府的钳制部门,御史大夫对丞相的制衡,也主要集中在官员任免权上。
——当某一官位出缺,丞相府提出继任人选时,御史大夫可以凭借手中的官员审查权,对丞相府提出的人选‘仔细考核’一番。
就算是这样,御史大夫对丞相府的制衡能力也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