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也正是封建时期,草原游牧文敏和华夏农耕文敏最大的一处不同。
在华夏农耕文明,人伦孝悌的概念,早在遥远的尧、舜、禹三皇禅位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鲜明特征。
到西周时期,华夏文明正式进入封建社会,人伦道德更是成为了个人价值最为重要、直接的体现。
发展到如今的汉室,华夏民族已经发展到了‘不孝顺的人和畜生没有区别’‘不顾道德的人和蛮夷一般无二’的阶段。
便是这代代传承,时代罔替的礼义廉耻、人伦道德,让华夏民族即便在两千年之后的新时代,也依旧能自豪的喊出一句: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夏’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
但草原民族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十分落后的时期。
正如管仲所说的那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今的草原民族,乃至于未来千年的草原民族,便都停留在‘仓廪不实,衣食不足,顾不上礼节、荣辱’的阶段。
在草原普行的价值观念当中,没有华夏民族所习惯的人伦孝悌、礼义廉耻的内容,也没有仁以待人说法。
草原民族所信奉的,是和华夏文敏几乎截然相反,极度接近原始社会,充满野蛮的丛林法则——成王败寇,生存至上!
和残酷、冰冷、野蛮的兽类一样,草原民族,可以为了一块领地大打出手,可以为了食物而生死决斗。
在必要的时候,草原民族甚至并不介意用同类的血肉,来填饱自己饥肠辘辘的肺腑,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华夏文敏对草原文明持“率兽食人”的评价,便是出于这个现象:相比起站立走路,带领人民、保护人民的华夏君王,草原民族的霸主,更像是带着野兽外出捕猎的兽王。
与辛勤劳作,耕种土地来保障生存的华夏百姓相比,几乎以掠夺、杀戮为主要生存手段,以游牧为补充手段的草原民族,也更像是稍有人类特征,却还没有完全开化的野兽。
而在野兽群,年老体弱的成员被抛弃,显然也就是在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普通成员、底层阶级的牧民如此,那草原民族的贵族,为什么也很少有活过三十岁的呢?
总不至于连贵族老爷,都会被部族赶出去,在草原上自身自灭吧?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会让华夏民族大跌眼镜。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年龄超过三十的匈奴贵族,恐怕巴不得被部族赶出去自生自灭!
原因很简单:被赶出部族,好歹还有那么一丝虚无缥缈的生存可能。
再不济,也终归能多活几天。
但‘被赶出部族’的待遇,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匈奴贵族能得到。
因为在匈奴贵族年近三十,身体开始出现明显的机能下降时,部族内的氛围,就会被一股浓烈的火药味所充斥。
先前提到,草原民族的社会秩序,几乎完全遵从丛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