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仅限于海外华人被高看一眼,在各国列强逼迫下,统治神州大地的清廷在5月3日同意赔付4.5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偿。
从此以后,这片古老东方大地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开启了苦难历程。
李福寿摇了摇头,对身边的林会堂爵士说道;“林爵士,我们是外行看热闹,还要请你给我们讲解一下这时候强大战舰的设计初衷。”
“尊贵的陛下,这是微臣最大的荣幸。”林会堂爵士拱手施礼,他是皇家科学院工程院士,红河谷大学舰船工程系主任教授,对这一型倾尽心血的战舰如数家珍,随口道来;
“帝国海军需要一款征战远洋狂风恶浪的大国重器,具有大航程、高速度和世界顶级的防御力,并且兼顾火力,这是设计大都会二型战列舰的总体技术要求。
因此,我们在大都会一行战列舰13200吨排水量的基础上进行了放大设计,重点增强了司令塔,弹药库,动力舱等重要部位的装甲防护和平面防护,采用多格仓穹甲设计,应用了德国克虏伯超硬渗碳钢技术,取得了理想效果。
放大的舰体令“青岛”号战列舰能够携带更多的燃煤,在十一节的速度下,续航达到9500海里,具备优异的远洋航行能力。
考虑到航速,防御力和火力三者的平衡,最大的制约因素来自于舰艇动力。
如今大部分主力舰都是燃煤锅炉蒸汽动力,最多不过升级到了燃油锅炉蒸汽动力,早期锅炉系统产生的蒸汽温度和压力较低,因此总马力数有限。
“青岛”号战列舰采用了三台新型蒸汽轮机配备十八台燃油锅炉,全面提高了动力系统的总功率,已实现20节以上的高速航行奠定基础。
除了继续提高动力系统的总功率外,另外,就是在主力舰的水下线型上想办法。
我设计中采用了高速深V狭长的破浪舰型,这种舰型如果单看水线以下的部分,像是一个两端尖锐中间鼓的扁桃型。
从俯视图上看更像是柳叶型,也就是中后部的船身宽度比较大,造型饱满。而过了中部舰身再往前的前半段舰艇宽度快速变窄。
最前面由一个非常狭长突出的前船头吃水段,因此整体俯瞰像一片柳叶。
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有限动力下破浪高速前进,全舰的长宽比很大,可以接近或者超过10。
正是采用了先进的动力系统和水下高速流线型设计,该级舰可以实现22节的最高时速,极限持续时间10小时,在实际航行中曾经达到过23.5节的最高速。
众所周知
主力战列舰拥有速度优势,可以在大规模海战中先敌抢占“T”字头,掌控海战的主动权,
而且,不论快速接敌还是主动脱离战区都有自主性,打得过就打,可以迅速扩大战果。
打不过就转移,一切尽在掌握中。
相比较扶桑国“敷岛”级战列舰每小时18节的最高航速,德国“布劳恩施维格”级与“德意志”级19节的最高航速,“青岛”号战列舰的22节最高航速远胜对手,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之一。
当然,这种高速深V狭长的破浪舰型劣势也明显,那就是全舰在高海况下的摇动和侧倾都比较厉害,全舰的摇动频率加快,人员更容易出现晕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