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些感慨,但他自认年轻,没有在长生这方面纠结太多。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这篇序章的其他细节上。
这序章中所说的,或许只是某个武道体系中的常识,但是对行走在其他武学体系中的方云汉来说,却不吝于见到一方新天地的基石。
某些句子足够让他细细品读,颇多启发。
比如其中对于真气滋生的理解,是解释为,用入定吐纳的方式,催眠肉身本能,把原本人体各部在日常生活中冗余、散失的“气”,以另一种方式聚拢起来,积攒提纯,而成“真气”。
光是这段,就令从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方云汉,有些许茅塞顿开的感觉。
而最有意思的,当属这五页序章末尾处的一段,关于天地之桥的描述。
按照那段描述,在武道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感知越发敏锐、野心愈发广阔的武人们,深觉天地间存在许多有形无形的力量。
如潮汐雷火等,是较为明显的“力”,而还有日月星光、磁石相吸、将万物束缚在地面的力、令云烟可以上升的力、月相与潮汐的相互影响等等,更幽微难测的“力”。
这些天地之力,创造了无数瑰奇壮丽的景象。
有感于此,先贤们就试图以武学去探索、驾驭这“天地之力”。
他们尝试着把对于天地之力的感知能力,稳定下来,形成一种稳定的渠道,就像是人的口鼻可以呼吸、人的肠胃可以消化那样,把天地之力,变成人体理所当然就能运用的东西。
这个渠道就被称作天地之桥。
“天意四象诀和翡翠娃娃神功,能借用雷霆地火之力,好像就具备些微天地之桥境界的特征。”
“不过,只有运使绝招时才能昙花一现的状态,跟把天地之力当成空气一样时刻享用,这两者之间,相差还是很远啊!”
方云汉合上剑谱,手肘放在桌面上,双手十指交叉,手背撑着下巴,细细思考,“按照这一套理论,想要步入天地之桥,首先要精气神达到非常协调炽盛的状态。就是以生死玄关为前提。以我现在的内力,跟生死玄关境界的描述也差不多,但是我却没能踏入生死玄关。”
这显然是因为内力和气血的强度不平衡。
虽然方云汉的肉身也已经达到换血的境界,但是他的内力却比换血境的气血强了太多,根本不可能依照《朝露剑法》的方式,按部就班的令两者平衡交融。
“假如我也想要获取生死玄关的好处,恐怕不能用常规方式。”
他想起了铁胆神侯。
其实铁胆神侯最后的状态,也算是无师自通,用另一种途径达成了生死玄关,而且战斗方面,要比一般初入生死玄关的武者更强。
但是,那套用吸功大法把自己吸死再吸活的说辞,实在是充斥着神棍的风格,不具备多少借鉴的价值。
方云汉在沉思之中忘了时辰,直到有陈府的侍者过来通报。
“方先生,外面有人来拜访,说是一个姓龙,还有一个,自称是曾得您传经的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