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走出香江 > 第135章 海外信托的臆想

第135章 海外信托的臆想(2 / 3)

因此,到80年代初,海外信托银行已自成一系,包括三家持牌银行、两家财务公司,在香港开设62家分行,全盛时期资产超过120亿港元,存款总额超过300亿港元,成为香港仅次于汇丰、恒生的第三大本地注册银行。

但是好景不长,1981年9月开始,作为海外信托银行董事局主席张明添的朋友的叶桩龄,多次将不能兑现的支票贴现给海外信托银行,由于支票过户所产生的时间差,使它能以第二张支票贴现所得的款项存入账户,使得第一章支票得以兑现,并同时在时间差内运用这些款项从事投机活动。

由于叶桩龄投机失败,产生亏损,需要更多资金弥补亏空。所以“支票轮”越滚越大,以致1982年3月崩溃时,海外信托银行手上不能兑现的支票总额高达6680万美元。但就在此时,海外信托银行反而因为害怕引起审计师和政府的关注,于是继任海外信托银行董事局主席黄长赞与叶桩龄一起做假账,掩饰银行的亏损。此事一直被掩盖3年有余。

但是随着大来财务、恒隆银行等与海外信托银行有密切关系的公司相继破产或被接管,海外信托银行的危机迅速表明化。

1984年11月,海外信托将刚收购两年的华人银行出售予力实集团,又计划将工商银行售予道亨银行,还未能成行,便于1985年6月,向外宣布无力偿还债项,成为继恒隆银行之后,第二家被香港政府接管的银行。

为避免引起市民恐慌,香港政府接管海外信托银行之后,共动用40亿元的外汇基金使其得以继续运作,查出海外信托银行亏损高达31亿元,至今已经三年半的时间。

听完关于海外信托银行的来龙去脉,蔡致良佩服温国良记忆力的同时,自然也明白怎么回事,问道:“那你的建议呢?”

“同恒隆银行一样,既然海外信托银行已经转危为安,政府不可能一直捏在手里,迟早是要出售的。”温国良以恒隆银行为例,说明海外信托银行未来的命运,道:“蔡先生,只要成功收购海外信托银行,将极大的增强恒隆银行的实力。到时,恒隆银行将超过东亚银行而成为拥有香港第三大分行网络的银行集团,而以总资产计算,也将成为本港注册的第四大银行集团,仅次于汇丰,恒生和东亚银行。”

说到这里,温国良再次强调道:“蔡先生,本港的银行以汇丰银行为首,外来银行以中银集团实力最强,只要恒隆银行能够成功收购海外信托银行,将有望与汇丰,中银成三足鼎立之势。”

听完温国良的豪言,蔡致良也就听听而已,以恒隆银行的身板,加一家还未完全从破产危机中恢复的海外信托银行,还能三足鼎立,简直是开玩笑。

香港银行业一直以来的格局,在六十年代的银行危机中,汇丰银行注资收购最大的华资银行,恒生银行之后,越发坐稳了龙头的位置,再也无人能够撼动,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汇丰集团一家独大,其余银行争夺老二的位置。

这种局面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出现变化,当时中英开始进行香港问题谈判,在香港的外资银行对香港前程没有信心,一度准备从香港撤离,于是中国银行同港澳的中资银行商议,并向国务院申请,在港澳地区银行工作中实行集团化的要求,以增强和提升港澳银行业的对外竞争能力,为港澳稳定打好基础。

当时,中国在香港、澳门地区设有中国银行分行和其他中资银行共14家,实力较为分散,而以中国银行实力最强,信誉最好。从1983年1月起,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和其他13家中资银行及其附属单位对外宣布一起组成“港澳中银集团”,成为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

所以如今的银行业格局变成,汇丰集团与中银集团争夺龙头的位置,其他银行争老三的格局。

最新小说: 狂龙下山:我是国手仙医 徒儿你无敌了,快下山去吧 末世:求生游戏,我跟丧尸学斩仙 饥荒年,我囤货娇养了古代大将军 狱出邪龙 真千金她一抬眸,海城大佬齐低头 九阳绝脉:下山后我无敌了 无敌纨绔,归来祸乱天下! 我入狱五年,出狱已无敌 联姻多年后,她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