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因为蔡致良与刘鸾雄狙击怡和,反而帮了韦理的忙,拥有的股权还剩余12.3%,依旧是第二大股东。可以说,只要韦理投反对票,刘鸾雄私有化的建议就不可能在股东大会上通过。
蔡致良晃着手里的请柬,就当是调剂了,如果刘氏兄弟以高于5元的价格收购,他也不介意卖掉,反正也没有多少。
“温总约的今天早上9点半。”韦敏提醒了一句。
蔡致良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这是为了恒隆银行上市的事情,需要向自己汇报一些进展。
走进办公室,没有等到温国良,先走进他办公室的,却是葛瑞德。
“你不是去浦江了,什么时候回来的?”就像之前楚天行觊觎东来贸易行的现金流,东来贸易行的生意年后迅速扩张,已经越过长江,推进到黄河边了。
“接到朋友邀请,便回来一趟。”葛瑞德叹了口气,道:“本不该回来的。”
蔡致良随手拿起昨天许如琛和杨乐递交上来的,关于大陆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报告的文件,翻看起来。
葛瑞德见状有些尴尬,干笑了两声,道:“前天郑静飞做寿,就是以前在太古贸易的同事,后来相约去打高尔夫,结果在那里遇见了罗氏国际的人,罗先生老当益壮,打了好几记小鸟球。”
蔡致良抬头,问道:“他跟你说什么了?”
葛瑞德道:“就是想跟我们商量一下,大家一起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和气生财,不要把价格压得太低,让大家都有口汤喝。”
“现在着急了,当初垄断制衣配额的时候,怎么不提和气生财啊。”蔡致良冷笑一声,问道:“那他们希望我们提多少?”
二战后,香港纺织业经济迅速发展,有转口商埠变为工业生产出口城市,制衣业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自60年代起就是本港出口受益最大的产业,占本地出口总额的30%以上。除了1957年全盛时期的44.6%外,所占比重一般在30%至36%之间。
而本港制衣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自然也没有什么奥秘,就是中国人是勤劳苦干,以成本优势打入国际市场。而欧美各国开始担心,来自香港的进口纺织产品,会冲垮本国的纺织业,导致纺织厂破产,于是便有了配额制度,将香港的制衣业进口限制在一定的数量。
制衣配额是当初欧美发达国家限制香港制衣业的手段,但是最终也没能限制住香港制衣业的发展,在七十年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区。
罗氏国际作为香港制衣业的一员,是配额制度的受害者,却更是受益者,比隆昌制衣的处境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现在东来贸易行想要在这纺织业出口中占据一席之地,自然就只能打价格战,靠着内地低廉的价格,同罗氏国际等本港制衣工厂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