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幅画的诗塘有名家的题词。
国画立轴装裱上方所留出的地位。由于画身正方,或过阔过小,裱成立轴,轴长画短,有失均衡,故在画身上方嵌一空白纸方,用以题字,谓之“诗塘”
诗塘为行书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宿王昌龄隐居》,题词作者为归昌世,号假庵,明代诸生,早弃举业,发奋为古文。善草书,兼工印篆,画兰竹在徐渭、陈淳之间,与文彭、邢侗、何震等均以画兰竹名重于时。
画卷内容为明清时期典型题材“古木竹石”,有几株苍岩古树,偃蹇于画面中部,昂首健拔的青竹,穿插于苍古枝叶之间,顾盼有情。画面下方荒坡萧瑟,异常清幽。
作品落款为“九龙山人王绂”,另有钤印“友石生”、“王绂印”,鉴藏印若干。
方昊恍然,难怪老宋对这幅画这么重视,这位王绂为明初大画家,山水、人物都很精,以墨竹名天下,《佩文斋书画谱.画传》说他“山水用笔精到超出幼文天游之上,而与叔明(王蒙)并驾。”
并且,王绂不轻易为人绘画,对于富人用金钱索画者更是拒之于门外,因此他的传世作品极少,老宋能够获得一幅王绂的作品,足以自傲了。
方昊猜测,老宋之所以这样展示王绂的作品,也是出于自得和喜爱吧。但如果换作是他,肯定不会这么展出,毕竟王绂的作品珍贵不说,年代也颇为久远,家中的环境达不到博物馆那样的程度,长此以往,画作多少会受些影响。
当然,主人家想这么做,方昊也不好多说什么。
正当方昊鉴赏着画作的时候,老宋拿着东西回来了,方昊也只能收回目光,帮老宋鉴定。
老宋先拿出了玉璧和玉环,因为两者材质都差不多,而且表面都有多色沁。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怎么区分两者,其实很简单,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至于什么是“肉”什么是“好”,古人也有介绍,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这么一说,想必大家也能理解了。
方昊分别看了玉璧和玉环,事实上,东西一入眼,他就觉得有问题,沁色不够自然,当然,如果经验并不是很丰富,确实不容易看得出来。
方昊抬起头,问道:“宋先生,不知道你判断它们是真品的依据是什么?”
老宋解释道:“因为它们雕工精湛,痕迹自然,而且都是多沁色。老话说,玉得三色沁,胜过十万金,多色沁相对少见,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一见多色沁就觉得不靠谱。实际上,仿古做多色沁比做全色、单色成本更高,我认为它们就是自然形成的。”
“冒昧问一下,你买下这两样东西,花了多少钱呢?”
“四件玉器加起来,一共花了42万。”
如果是真品,光是这两样东西,就值百万了,相差这么大,也不难理解,老宋当时的想法。
方昊说:“其实有个词叫,反其道而行之。”
“不会吧,可是我觉得它们都很有神韵啊!”老宋还想要挣扎一下。
方昊暗暗摇头,说道:“神韵确实可以鉴定玉器的真伪,但只能是辅助手段,道理其实很简单,神韵一说太过主观了,它是随着每个人的主观意识差异而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