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有了活干,朝廷有了税收,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这可要比朝廷直接让筑城好得多。
不过,想要完成这件事情,还有一个难题摆在陈松的面前。
那就是,明朝的户籍制度。
筑城要的是工匠,这是个技术活,要是不放开户籍制度,在明初,靠一群普通人来建造一座城池,简直就是做梦。
很早的时候,陈松以新学学堂为由,对金陵的工匠进行了招收。让金陵的工匠们,户籍身份有了很大的改变。
可那仅限于金陵,在交通和贸易都不发达的明朝,建造城池,只能通过服劳役的方式来进行。
建造城池本来消耗巨大,这要是再给工匠们发工钱,靠着农业税的那点钱,早晚要破产。
可现在不同,现在有市舶司,有金矿,有了足够的原始资本,只需要加以推动,就能将这盘水推活。
在推活这盘水之前,要先对明朝的户籍制度进行改变。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先将这边的所有情况弄清楚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况且,要是有其他更合适的地方,也不一定非要在柳树里这里建造贸易点。
出了柳树里,陈松又去了其他的几个里,将周围的里都转悠一遍之后,陈松觉得,还是在柳树里修建贸易点最为合适。
半个月后,陈松带着人又回到了柳树里。
林朗再次见到陈松时,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陈松选择了柳树里最中心位置,这里地势平缓,面积较大,附近还有一条小河,用来建造贸易点最合适不过。
地方是有了,但想要将贸易点搞起来,却不太容易。
在柳树里这里逗留了几天,绘制了简单的构造图,陈松带着人去了最近地方的北平府。
如今的北平府,正是大兴土木之时。
北方草原敌情已经被解决的差不多了,朱元璋也可以安稳大胆的往北平府移民了。
老朱是个传统人,尽管对外族人很宽容,可也不是烂好人。
唐朝时的祸乱过去才多少年,不得不防。所以,必须要往北平移民。
北方常年战乱,人口锐减,老朱移山西、湖广之民,充斥北平一带。
这些人来了,就要有住的地方,所以就要对北平府进行扩建。
老朱在北平府的扩建上,还是比较保守,采用了征发徭役的方式。
朱元璋赐陈松便宜行事之权,搞一些工匠,还是可以的。
陈松来到北平府后,在这里待了差不多少半个月。
半个月之后,陈松带着弄来的几十个工匠,以及从北平府水泥厂购买的水泥北上柳树里。
城,可以缓一缓再盖,但贸易点,一丁点都不能延缓。
至于来这里贸易的商人,那还不简单,直接报奏朱元璋,让他从工商管理总衙门中调一批过来。
陈松之前弄的这个衙门,不就是为了方便发展商业吗?
当然了,为了吸引商人来此贸易,还要在这里建造大明钱庄。
目前,陈松打算先在边境这里只建造一个贸易点。
还是那句话,一口吃不了胖子,先慢慢着试探着来,急不得。
金秋九月,贸易点如期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