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发榜,四明袁毂(公济)为榜首,苏轼初露头角,考了第二,苏辙也榜上有名,都中了举。
省试,按房分卷,梅尧臣得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立即呈荐主考。
欧阳修读得既惊且喜,本想将他置于榜首,但因试官所看的是糊名弥封的卷子,疑是门客曾巩之作,为怕别人说闲话,抑置第二。
轰轰烈烈的考前考后的忙乱,到了是年八月,粗告静定,但一不幸的噩耗,如晴天突生霹雳,忽自眉山传来京师。
轼、辙兄弟的母亲程太夫人已于本年四月初八日卒于老家。
嘉祐四年九月,妻丧终制,老苏决定全家离蜀。
嘉祐五年二月十五日,苏氏一行到达汴京,于西冈租了一栋宅子居住,准备参加制科考试。
是年,王安石以提点江东刑狱召入为三司度支判官。
这次制科,四人中录取三人。
评核的结果,苏轼得第三等。
科制分五等,宋朝自有制策之试以后,第一第二两等,皆是虚设,从来无人得过,普通都以第四等中选。
苏轼以前,只有一人曾入三等。
所以,苏轼是自有制科以来获此最高评等的第二人!
治平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苏轼忽又逢丧妻之痛。
后十年,熙宁八年的正月二十日,他在密州梦见了王弗,写下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距妻亡十一个月,治平三年之四月,老父忽又疾革,二十五日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六月,兄弟扶护父亲的灵榇和王弗夫人柩,一舟两棺,自汴入淮,溯江而上。
熙宁元年七月除丧。
十月,苏轼续娶王弗夫人的堂妹王闰之为继室。
苏轼于熙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抵杭州任,到官三日,就往西湖孤山,访问惠勤、惠思二僧。
在这里,苏轼写到: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熙宁五年,暮春三月,苏轼从沈太守等往吉祥寺赏花,置酒作乐。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独上钱塘门外昭庆寺前的望湖楼喝酒,天忽阵雨,他尽情观赏了湖上的雨景,醉书五首绝句,其第一首曰: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日,饮酒湖上,初晴后雨,作诗二首,其一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篇一出,在西湖诗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熙宁七年,十二岁的朝云进入苏家。
熙宁七年十二月初三,苏轼到密州任。
有一天,他和朋友打猎,写了一首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当时正值西夏入侵大宋。
苏轼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老子打着打着猎,就想要去带兵和西夏决战!
初到密州的苏轼已经40岁。
有一天,他梦到了自己的亡妻。
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雕琢,却道尽了自己对于妻子的思念。
由于长期在各地做官。
苏轼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弟弟了。
某一年的中秋节,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一出,中秋词全废!
苏轼漂泊的官场生涯还在继续。
密州之后,他相继在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