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说,就怕你不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此刻的观众们很多人都有点烦恼了。既怕刘方说的不是那么回事,毁了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也怕刘方说的是那么回事,毁了诸葛亮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纠结啊,太特么纠结了!
刘方依旧不慌不忙地道:“那我就先来说一下第一个原因吧,为什么说诸葛亮生不逢时呢?我给大家捋一条时间线:诸葛亮生于181年,207年被刘备三顾茅庐出山。此时,刘备已是48岁了,诸葛亮却是意气风发的26岁,二者相差了22岁,整整一代人的岁数。而曹操大约是在189年左右击败了袁绍,已经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才8岁。他出山的时候,曹魏的北方集团已经足足经营了18年。曹魏集团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是人才济济的,而且曹操也是雄才伟略,被他经营18年的北方集团,可以说是很难再撼动了。这个时候,诸葛亮才出山,已经很勉为其难了。早一点出生、出山,可操作余地才大,而现在不仅是作为他口中明主的刘备年纪渐长,北方地盘又不可撼动,正所谓应了水镜先生那句话——‘虽遇明主,未逢其时’也。”
大家恍然大悟。这个解释到位!同时,这一刻,很多人、尤其是对《三国演义》研究比较深的人也对水镜先生的明眼更是佩服不已:看来,这个很少出镜的人真的是一位大隐啊!
刘方这个以时间线来解释自身观点的方法就让事情变得很清晰明了,也让第一个论点得到了观众和所有好奇的文人学者的认可。毕竟,这个原因是客观性的,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得到了郑一玲反馈信息的刘方也精神大振。
“我们再来说一说第二条。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从一开始为刘备谋划就出现了重大战略决策失误!估计这一条能看清楚的人很少。因为不仔细看完全书、仔细分析的人,是找不出这一点的。”
所有人都很懵懂。重大战略决策失误到底在哪儿?
直播中的张教授也赶忙道:“你详细说一说。”
刘方继续道:“那我就多说一些。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说是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看似完美,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战略失误,不幸的是蜀国君臣自始至终一直坚持了这一错误决策。而这一重大战略失误有人早已看穿,此人便是蜀汉集团的另一位奇才,位列三国四大名士、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三国演义》中,那位神秘大隐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
这句话,看过《三国演义》的很多人自然都熟悉至极。
“庞统曾向主公刘备表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可见,庞统对隆中对做出了八字评论是:鼎足之计,难以得志!显然庞统并不看好隆中对战略,认为这已经不是北伐恢复汉室能否成功,而是三足鼎立之势都难成功的问题。
虽然,庞统在担任军师帮助刘备平定益州的时候早早死在了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