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猛的喝光了一小壶的酒,长出了一口气,转身便就龙行虎步的走了出去……
王言终究对这个帝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大明这一台战争机器终于缓缓的开动起来,这个原本逐渐走向没落的帝国,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全国各地的物资,通过陆路、水路涌向九边防线,伴随着海量的物资运转,也随之不断的有着官员们掉了脑袋。
如果是以往的时候,各地方、衙门的官吏们过手贪一些是不会出现太大问题的,毕竟本就是战时,哪里都是一团乱麻,不是做的太过分都没工夫理会。后续当然会有人死,毕竟事情总要有人负责么,但不会死的像现在这么多。
现在情况不同了,王言拿命主张开战,输了他就要死。那么这种情况下,谁敢给他拖后腿,他当然要先弄死谁。
当然王言没有那么强的监察能力,他管不到那么远。但是他也不需要去针对具体的某个人,反正最终的物资对不上数目都是能查到的。出去的时候多少,收到的时候又是多少,全都有记载。
他要针对的各个环节的人物的靠山,是徐阶、高拱还是张居正,亦或是李春芳等等,王言是绝对有能力把人给踹下去的,可以狠狠报复的。
所以也不用王言亲自出手,深明大义的徐阶等人就已经对下边高标准、严要求了,这是影响大明国运的战争,没人能承担得起失败的责任。
光是王言一个人就能让他们想死了,更别说王言代表的是嘉靖,是想要报仇,想要体现文治武功,要超越过往皇帝的万万古之一帝。
真让嘉靖死不瞑目,以嘉靖如今更加强大的皇权,他真容易把这些好臣子都一起带走,谁都别好……
此外还有海贸方面,所有的海商们都收到了通知,从海外运回来打仗所需的粮食之类的物资,官府花钱购买,并且还给予一定程度的免税额度,以此刺激海商们将货物运送到渤海湾。
这是比陆运、漕运更节省成本的,更大数量的运送方式。海运的周期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中,毕竟本身这几年大明的积累就梃足的,蓟辽地区的粮食储量足够打上个一两年的。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也足够海运回粮食补给了。
至于海商们是否配合……那简直是相当配合,都十分踊跃的表示一定在海外弄回来打仗的物资,并且强烈表示粮食免费支援给朝廷。
没有一家一姓会天真的认为,这件事情是他们可以自愿决定的。自从几年前东南平倭以后,东南大户就再也没有了讨价还价的空间。等到俞大猷那边将东南海军彻底的经营起来,将原本属于王言的船队完全给官办了以后,东南大户就都成案板上的肉了。
市舶司重立,虽然收了不少的税,但大户们都很高兴,因为那代表着他们活下来了,他们今后还有得赚。虽然赚的少了不少,但绝对不亏,挨了一顿狠的,他们也就知足了。
所以这是一个争相表现的机会,大家就都开始无下限的表忠心,自然而然的也就出了不少银子来支援打仗。
目前的大明流传着王言的名言,那是在之前任顺天府治中的时候不小心流传出去的。是讲因为他是孤臣,没有人结好他,但是在年节的时候他却能收到很多的礼。王言说他不关心谁送了,就关心谁没送……
眼下针对鞑子的战争,就是王言主事。东南的变局,也都是王言一手挑起来的,东南大户又哪里敢不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