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心理,真是被简渊演技透了,而且运用自如。
最后大家还是把目光汇聚到杀人操控上。之前的品牌骗局在杀人操控面前,简直是小儿科。同时网上也掀起了一场相关的大讨论,也算是变相的科普了心理学。
警方的犯罪研究专家们,也开始了对杀人实验的进一步论证。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罪大恶极的犯罪团伙,很多凶杀案的帮凶,本质上主观并没有杀人意愿。
原本可能只是抢钱,但是在当时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下,脑子一片空白,智商下降。在别人的怂恿和劝说,以及那种“别人都杀人可是我不杀人”的怪异不合群心理促使下,最后做出了最恐怖的决定。
以往对帮凶的判定,一部分是行为,一部分是主观意愿。行为自然就是行凶规矩和行动,这都是有完整证据链的。
可是偏偏这个主观意愿的判定非常模糊,因为很难界定这个人是被怂恿,还是主观想杀人。
而这恰恰是很多律师去钻空子的地方,把故意杀人的罪犯,说成是被怂恿杀人,这样一来不存在主观的完全恶意,帮凶杀人犯很有可能被轻判。
现在只要研究明白这种屈从犯罪的心理,那么以后再遇见这种事,就不会出现让犯人被轻判的情况了。这对办案是很大的进步。
反正现在J先生这么厉害,身份还什么,名气更是越来越大了。但是死活都查不出J先生到底是谁。
至于简渊?一个小透明而已,没多少人想到他。
不过很快简渊就要不透明了,因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马上就要上映了。
忘了说,虽然最开始简渊说做这件事是为了挽救电影口碑,但实际上挽救电影口碑只是顺便的事情,他本身就是想做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实验而已。
不过这件顺便的事情,效果倒是非常好。在杀人操控都被证实存在之后,那之前对于电影的指责瞬间就不攻自破。这就是降维打击式的反击,让原本搞事情的那些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就这样,借助这件事的东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上映。J先生挂名了本片的心理学顾问,所以电影瞬间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曝光。从电影公司得到的预售电影票数据来看,已经破一个亿了,而且还在增长。
也许这个电影质量没有到这么厉害的程度,但是因为J先生的名头,还是强行起飞了。谁都想看看,这个J先生当顾问的电影,到底拍的怎么样。
与此同时,亚瑟也在和美利坚心理学会的人沟通。经过这次的事情,他再次坚定了要挖人的想法。不会英语没关系,给你配七八个翻译。你简渊值这个待遇!
亚瑟现在是真的很欣赏简渊,不仅仅是因为简渊强大的天赋和实力,还在于简渊有自己的规则。
他对着电话说道:“我之前已经发了一份报告,上面记录了这次的事情。你应该已经看到了。简这个人我最欣赏的地方,就在于他虽然在这种看起来非常残忍的实验,但是他一直在留下一条生机,而不是把所有的路都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