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说,一边强迫症发作地把棋盘上的黑白子分拣好,扔回棋盒里。
谢主任的脸色,逐渐严肃起来。
“江森,你这么说话,思想上很危险啊。刚拿了两个世界冠军,尾巴就翘了吗?骄傲不骄傲,做给外人看,反过头来还想跟我谈好处?”谢安龙感到江森态度上的不敬,语气也变得不那么友善,“你这个文科,就是这么读的?不讲信仰,只讲利益了?”
江森却反问道:“谢主任,您今天特地百忙之中抽空过来,不就是谈利益的吗?”
“那也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谢安龙反倒先绷不住了。
江森笑了,“谢主任,您这个理解,有问题。”
谢安龙沉着脸看着江森,江森见他不说话,就自顾自继续往下说道:“谢主任,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后勤补给水平,可以说远弱于敌人。但整个淮海战役,我们以六十万人对敌人八十万人,最终在人数和后勤都不利的局面下,重挫敌人,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这场战役,陈老总说它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你说这个干嘛?”谢安龙忍不住打断。
“请听我说完。”江森很平静道,“这些小推车,具体是怎么推的呢?真的是老百姓脑子一热,就什么都不管,把家里的家禽、家畜、粮食、蔬菜,能拿的都拿出来,支援红军来了吗?哪有那么简单啊。在真正的操作中,整个中原地区,红军指战员是不仅是在发动群众,也是在求助群众。怎么求助的?总不能真的只是挨家挨户去讲道理、讲信仰、讲未来吧?
那跟现在的老板给员工画大饼有什么区别?那样发动,肯定是发动不起来的。
还是得给看得见的好处。
一推车的物资,价格是多少,能抵解放区的多少报酬。解放后这些功劳,能换多少地,多少田,家里的子女今后参军能不能优先,工作能不能安排,等等等等。
当时是有这个物质基础,广大的老乡们才会争先恐后给红军帮忙。
党和解放军是在用未来和眼前的收益,给老乡们兑现好处,才能把群众广泛地发动起来。在这个基础之上,物质条件充分了,再谈信仰,这个信仰才有得谈!”
“胡说八道!”谢主任不服道,“那么多十几岁就牺牲的烈士,连利益这两个字怎么写都不知道,人家怎么就敢冲上去?你简直是在侮辱先烈!”
“谢主任,你这个理解,还是不到位。”江森道,“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一些烈士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牺牲了,满腔热血,牺牲得非常壮烈。但是这更应该叫作朴素的阶级情感。
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心里头想着的是国恨家仇,是家里被敌人杀害的亲人,是跟敌人的不同戴天,为了给家人报仇,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组成我们的解放军,千千万万的和敌人不共戴天的阶级情感,凝聚成了解放军强大的意志力和战斗力。
但是这样的战斗力和意志力,还有阶级感情,距离信仰还是差了一步。
什么叫信仰?不是因为我心中有仇恨,我才能豁出命去,而是因为我真的知道我走的这条路是对的,所以才能一往无前、无所畏惧。有些人家里没那么惨的,为什么也能抛头颅、洒热血呢?地主家的孩子跟着红军走了,宁可死在战场上也不要再继续剥削穷苦人,这叫信仰的觉醒。穷人家的孩子,知道自己不光是为自己家里的人报仇,也是为全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在流血,知道打完仗后,我们要建设一个新世界,而不是打完了就算了,这叫信仰的觉醒。
信仰不是一两句话脑子上头的事情,信仰在战斗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走向哪里,所以我们要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无数次茫然、无数次疑惑,甚至无数次动摇,最终才站定脚步,坚定决心,成为一生不变的志向和动力。
所以信仰为什么不能和利益共存?
坚守信仰,那是做事的方向,搞好利益关系,那是实现胜利的方法。
战士打赢了仗,要不要奖励?如果有战士说,我就是为了当将军来打仗的,你要不要让你参军?为什么不?为什么要否定个人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共产党做事,讲个实事求是。承认个人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有那么困难吗?当时全国那么多人,有多少人能靠你几句话就跟你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