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隋主沉浮 > 第284章 当廷议迁都

第284章 当廷议迁都(6 / 7)

“圣人所言极是,老臣完全赞成迁都!”宇文述事先没有听到杨广透露过,也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不过当他想到一个被大捷、重赏军神、以武举将等主流声音深深淹没的谶语,立即反应了过来,并且立场坚定的站在了杨广这一边。

宇文述表完态,人也从朝班中走到了正中,向杨广行了一礼,宏声说道:“关中人口众多,粮食供给严重不足,致使京城粮价始终高居不下,而开皇年间闹饥荒时,先帝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和百姓就食洛阳,从这,即可看出洛阳优于大兴一筹。而且洛阳不但是周朝旧京、图大之地、大隋万里河山的中心,又有东流不息的黄河、洛水可使天下万物尽资洛阳,而谶语有云‘修治洛阳还晋家’,这就是暗示曾为晋王的圣人即位、迁都洛阳乃是天意使然,既然天意如此,迁都势在必行。”

“圣人,老臣反对迁都。”说反对的是独孤顺,他虽然没有任何实际,但却是地位崇高的司空,同时也是独孤派之首,他向杨广行了一礼,大声说道:“先帝开凿的广通渠已解决了京师粮食之不足,现在广通仓、太仓、常平仓粮食满盈、堆积如山;如果还嫌粮食不足,大可拓宽运河,加强运输能力,广建粮仓储天下之粮,何须迁都?”

“司空此言差矣!”晋王杨昭出声了,他也被父亲打了个措手不及,只不过他早就知道父亲有迁都洛阳之意,事先已经有了一些准备。

独孤顺拱手道:“请晋王明示,老臣洗耳恭听。”

杨昭还了一礼,说道:“关中人口较之开皇年间多了数倍,且每天有外来人口落籍关中、每天有大量官员和商旅前来大兴,这若是发生饥荒,关中之粮又如何应付得了众多人口?这是其一;其二、运河若是拓宽,但是水量也被分散了,枯水时节根本就通不了大船,此举拓宽运河岂非弄巧成拙、吃力不讨好?其三、粮仓可以大建,然而粮食的运输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但又不能以高价出售,所以运来的粮食越多,朝廷财政就会损失越多,这与圣人所说的亏本的商人何异?长此以往,朝廷又如何吃得销?”

说到这里,他向杨广拱手一礼:“所以儿臣也赞成迁都洛阳,也认为迁都洛阳是标本兼治的长久之计。而关中少了大量驻军、官员、富户、商人,粮食压力为之锐减,即使遇到饥荒之年,也仅需运来少量粮食,即可令粮价大跌,使朝廷和关中百姓都能大获裨益!”

“圣人,臣反对迁都洛阳。”元寿见独孤顺被杨昭说得哑口无言,立刻走出朝班,也没理会杨昭,而是向杨广行了一礼,他聪明的没有谈及自己也说不过的粮食问题,而是抛出另外一个观点:“所谓谶语纯属妖言惑众的荒谬之语,圣人可查找其来源,斩之以儆天下。而我大隋自兴建大兴城以来,国富民安,若要大隋进一步繁荣,就应该牢牢的守着这个中兴之地,若是迁都洛阳的话,必然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实不可取也!”

元寿是“八柱国”元欣孙,而元氏又是鲜卑拓跋氏改为汉姓,乃是鲜卑的第一贵族,杨广想迁都洛阳,也就是动摇元氏和关陇贵族的根基,他怎么可能会同意?

“谶语是不是妖言惑众的荒谬之语姑且不论!”杨昭将矛头指向元寿,侃侃而谈道:“兴建洛阳城确实会大兴土木,但未必会劳民伤财。”

“何以见得?”元寿冷冷的问道。

杨昭说道:“如今叛乱已经结束,可是并州还有近二十万俘虏、降兵,这不是民夫又是什么?或许,元将军会说若不释放,而是用来修城,仍然会消耗大量的粮食。可是他们毕竟是造反的叛军士兵,若是就这么把他们放了,岂不是告诉几千万百姓:哪怕是造反也不会受到严惩么?若是不严惩一番,又如何以儆天下?日后又如何依法国治?”

元寿想了想,便说道:“也可用来修路。”

杨昭微笑道:“但是有哪条路比迁都洛阳、比修建洛阳城造福的人多?影响深远?”

元寿无言以对。

“圣人,臣也反对迁都。”宇文弼出列道:“圣人,北齐南陈旧地若是不稳可以增兵、官员不力可以多派御史巡视,若是再不稳,可设尚书行台省、大总管府加以监督。而京城乃一国之根本,岂能轻言迁都?”

独孤顺以为杨广父子早已合谋推演过迁都等事,索性耍起了无赖,直接就说道:“圣人,臣反对迁都!”

“圣人,臣反对迁都!”元寿的心思与独孤顺无异,他担心杨昭又把宇文弼毫无说服力的观点驳倒,也直接出声反对。

“圣人,臣反对迁都!”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