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那些经历陆人族群的第二次大分化,最晚离开大陆平原地区的一部分“陆人”,在自抵达之后就不曾离开过自己的栖息所在地,最终成为生活于大陆盆地区域的“低陆人”,他们相比平原陆人族群的生活,也是要滋润许多的。
盆地的物产富饶程度是不亚于平原地区的,但盆地却没有平原地区在地理上所存在的,四面无险可以据守,防御先天不足的缺点,也没有平原地区于地貌上的那样毫无特色的一马平川。
在淡水水源的储备上,“低陆人”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即便是在不需要蓄水以应付干旱气候的情况下,“低陆人”在蓄水储能的操作性方面,相比“原陆人”也是要便利的许多。
更何况,盆地得益于远低于周围四面地势的,有利于涵养水源与稳定气候的凹陷地形,而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之中,积累下来了非常适宜于“低陆人”生存的,在气候环境方面的天然优势。
当然,也或者是说,“低陆人”已经完全适应了盆地区域的气候环境所赋予他们的生存条件。
所以,在大陆的盆地区域,是从来不会出现令“低陆人”感到不适,影响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干旱季节的。
这样一来,也就不会在盆地中的江河流域,存在那种所谓的“丰水期”与“枯水期”的差别。
在大陆之上,除平原地区以外的任何一处地方,是没有淡水资源有一日会出现缺少不够使用,乃至是最终枯竭消失的这种顾虑的。
由于这种无时不在的,来自于外部的生存威胁与发展压力,归属于平原陆人族群的族人们,其头脑中的忧患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然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缘故,才促使大陆的平原陆人族群在未有发生族群分化的情况,还是做为大宗族的组成一份子的时候,就坚持以“立足自身实际,激发内在潜力,固实本增强力,防外患杜内忧”的方针,来指导确立族群的发展规划。
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精神体现,是未雨绸缪的应对问题与情况的一种智慧。
在之后出现族群二次分化的时候,哪怕是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局面,也没有丝毫动摇大陆的平原陆人族群在这个如何发展自身的方面,所定下的这个方针政策。
这个方针政策,源于深具智慧的决定,做为能够让他们始终保持坚强的精神动力与思想源泉,是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平原陆人族群的作用的。
“立危局而不乱”,话说得容易,但切实的做到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若非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做为支持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中,做到从容不迫的去面对不可预知后果是怎样的局面的。
在这个方面,大陆的平原陆人族群绝对是可以被树为其他的陆人族群要去学习的一个典范的。
谓予不信,也就不会有那些时常会到大陆的平原地区,试图从平原陆人族群那里企图以较为轻松的方式,实现“弯道超车”,获得自己族群所想拥有的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快速的增强自身实力的“劫掠者”出现了。
关于“劫掠者”的话题,笔者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做出具体的叙述。
……
其实,周艺和周然兄妹二人是没有涉足过大陆上的其它地区的。
严格的说,他们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离海”之前,是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族群的栖息地的。
那也就更不要说,他们有去过大陆其它地方的可能了。
从这个无外出经历的方面看,说周艺和周然兄妹二人是“知识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是不为过的一个比喻。
而与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上,是完全空白无一物的情况,所截然不同的表现是,他们在父亲周德功,和身为孙氏宗族族长之女的母亲孙利群的亲自教导之下,在各自的头脑中,犹如是身临其境般的熟悉他们所不曾到过,也没有亲眼见过的,那些山地、高原和盆地的外观形象和具体情况。
他们不知道生活在大陆其它区域的陆人部族,是怎么来安排自己族人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
他们只知道自己所在的平原陆人族群,是没有统一组织,成套配属的教育体系的。
他们自小所接受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都是处在一种自我学习的状态之中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生活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
凡是需要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都自然而然的存在于他们的大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