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相视一笑,信心都油然而升,边说边走,在大黑山山城仔细地勘察了一番,才带人继续向北,直奔小黑山、石河驿。
京师,皇宫。
各地军队断绝粮饷,将领们上疏哀告求诉,对于崇祯来说,根本没放在心上。
登基数月,将不可一视的九千岁打翻在地,割首戮尸;阉党骨干一个个地被清算严惩,一批“正人君子”充斥朝堂。
崇祯皇帝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沉浸在东林党官员吹捧的“圣人出”赞颂中。
励精图治、气象更新,崇祯皇帝举目四顾,踌躇满志,觉得自己很行,大明必然在自己手中扫除积弊,重新振作国势。
可他却不知道,天启七年到崇祯二年,是后金最虚弱的时期。不需要什么大的行动,只要严防死守,就足以令后金在财政崩溃中灭亡。
可以说,崇祯越是折腾,越是觉得自己很行,越是在给后金渡过难关的机会。
夜色渐深,勤勉的崇祯帝还在批阅奏疏题本,正在用他自己的勤勉,推动大明向灭亡之路走去。
天启七年七月,陕西饥荒愈加严重,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草木尽、人相食”。
而官吏搜刮、催征更甚,白水农民王二、种光道等,聚集灾民数百,插旗起义于白水县,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但对于明朝官员来说,几千饥民闹事,算不得什么,时间长了就消停了。按他们的话说“此饥氓,徐自定耳。”
崇祯也没有这当回事,大明天下大着呢,不过是渭北的两三千饥民,拿着木棍锄头要口饭吃而已。
给三边总督武自望的奏疏作完批示,崇祯帝才放下笔,喝着茶水,稍作歇息。
饥民作乱,官军剿灭之。在崇祯看来,就是这么简单。
可他不想想,西北各镇官兵缺粮缺饷,已经非常严重。兵卒每人月领兵饷银5钱,不足买米一斗,“衣不遮体”,甚至当卖盔甲器械、卖妻鬻子。
农民是没有什么军事素质,但很多官军也为生活所迫,将会加入到起义队伍中,使明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声势不断大涨。
“皇爷,天色已晚”王承恩上前躬身劝谏道“要多注意龙体。”
崇祯放下茶杯,轻轻摇了摇头,沉声说道“多事之秋,朕自当励精图治、勤勉政事。”
王承恩低声应是,稍显无奈地从小太监手中拿过几本奏疏,呈了上去。
“王伴给朕挑重要的说一说吧”崇祯也确实有些疲累,轻抚着额头,把身体往椅子里靠了靠。
“奴婢遵旨。”王承恩拿过奏疏,说道“内阁首辅韩爌奏称主治魏党一事当要犯从严,协从不问,不宜诛连太多太广,并列首逆要犯五十余人上奏。”
才五十余人崇祯的脸色阴沉下来,心中不悦。
要知道,“钦定逆案”列名的可是二百六十二人,罪分六等,都要受到惩治,他才满意。
“驳回,要韩爌与李标、钱龙锡重列名单。”
王承恩应了一声,又拿过一本,奏道“登莱巡抚孙国桢有奏,天启七年加派只收上五万石,因东江镇缺粮断饷、饿殍遍地,先发三万石以接济救急。”
既然天启七年的加派已经收上来了,本来就是给东江镇的,孙国桢觉得发粮救急也不算什么大事。
这本来就是登莱巡抚的责任,朝廷又没有明令要扣下不发。于情于理,这都不算是擅自决定,而是按惯例行事。,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