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大事,就是把吏部定制的信义郎的文蝶、印章、一整套朝服,给新晋的信义郎萧文明给送了过来。
这些东西要和不要,萧文明都在可与不可之间没有也没什么可惜的,拿着也不烫手。
特别是那一身朝服,之前毅亲王在萧文明离京的时候,就让宫里的造办局特意给萧文明定做了一套,如今吏部又送了一套过来,就有些多此一举了。
并且吏部定制的朝服质量,显然比宫里的要差了许多。
就连萧文秀也说“还是毅亲王他老人家疼你,一样的一声朝服,老王爷送给你的就板扎得多瞧,吏部你带来的,也就面料风光一些,衣角的线头都抽了丝”
“可不是嘛”萧文明也比对了两件朝服,宫里用的都是进贡的绸缎,缝衣服的也都是宫女一针一线用心做出来的,比起吏部那些大老粗大人是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偏就是这番对比,给萧文明了灵感是不是也可以再临海屯里发展纺织业
原本在整顿全屯土地的时候,萧文明就有过这样的打算一半地用来种粮食之外,另外一半地则是用来种植桑树的。
种桑树是为了干什么不就是为了养蚕宝宝吗养了蚕以后就可以缫丝,就可以制作丝绸,也就有了完整的纺织业。
经过几年的养成,这几百亩桑树,都已经长得郁郁葱葱,正到了可以采桑养蚕的时候了
其实萧文明从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心里就有了打算想要发展经济,发展现代手工业,纺织产业是一道绕不去的坎儿。
世界各国,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无不都是以纺织业家的就比如大英帝国的毛纺织业,美国的棉纺织业和日本的丝绸纺织业。
等到中国崛起的时候,那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是纺织业怎样的细分门类,全都插一把手,反正是叫所有的竞争对手浑身难受。
只不过这项事业,就好像建立情报网络一样,因为萧文明过于繁忙,而暂时搁置了,如今萧文明又有空闲的时间,又有迫切的需求,正到了旧事重提的时候。
不过好在萧文明虽然没有一门心思的发展过纺织业,但是准备工作其实是做了不少的。
首先是机器。
分散式的私营手工业,萧文明当然是看不上眼的,要办就要办成规模的工厂,哪怕暂时无法实现流水化作业,也要把所有的机器全都集中在一起,同时运转。
这样才维修和管理起来,都要容易的多,生产出的东西也很容易进行统一的存储、流转和销售,很大程度上发挥集聚作用,自然也就能够降低成本。
并且大齐朝的纺织业十分发达,已经出现了比较先进的手工纺织机、纺线机、缫丝机等机械,对于这些机器萧文明当然是要进行改进的。
特别是动力方面,可以从手工动力慢慢向畜力、水力乃至最后的蒸汽动力、内燃机动力方向发展。
但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