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人口为单位。
当然他们也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即使这样,也让无数平民百姓高呼万岁,感恩戴德。
土地,一直都是世家大族传承之物,也是他们能世代传承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毕竟只要你手里有田,哪怕再如何落魄,也可以凭土地产生的收益,吃穿不愁,甚至东山再起。
杨不归此举,可谓是开了先河,以一己之力,对抗这个时代的规则。
另一边,他又加大北齐的开发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
修路自然是重中之重。
北齐各郡的官道,只要是没有下雨的天气,时常能够见到十来位军士,推动几百,上千斤的石碾不停滚动压实。
千斤以上的重量,对于训练有素的魏武卒和西凉将士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以承受的重量。
有时候赶时间,三两个军士就能背起沉重石碾健步如飞。
随着时间推移,北齐境内的官道慢慢变得夯实平坦,并且越来越宽敞,能够通行的行人车马数量逐渐增加。
就是人手不够的缘故,不然以杨不归的心思,官道必须是以水泥夯实一圈。
官道都由地方驻军亲自出面平整拓宽,遇到了山头阻碍,除非那等山高林密难以清理的地域,否则直接请来潘凤,纪灵等两位大将,直接对山体进行疯狂劈砍。
道道凌厉霸道的刀气呼啸,硬生生在不算浑厚的山体之中,辟出一条条可供行人车马行走的道路。
遇到激流汹涌的河流,要么直接取石切成石条,直接作为桥梁的主基,要么就弄来百年树龄巨木搭建稳固桥梁。
短短时间,北齐境内所有官道都,官道宽敞平整,桥梁坚实耐用,交通状况出现极大改善。
有了良好的交通状况,整个北齐的贸易自然就被盘活了。
北齐疆域辽阔,很多商贾马不停蹄,足足得走几一个月,才能由南至北,这还是在没有遇到意外的情况下。
但随着官道的修复,从南至北都可通行马车,不用改道,自然是大大刺激出经济贸易。
夏国南方的特产,能够通过越来越方便的交通输送出去,进来的商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当然,这也是时间短暂的缘故,若是时间在长一些,整个夏国境内,必然还要翻上几番。
如此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然而然吸引了靠近北齐的大部分草原部族。
他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内,大多以游牧的方式生存,相比于中原富饶之地,他们生存更为艰难。
不少活不下去的草原流民,开始向着北齐迁徙。
对此杨不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愿意在夏国落户的,全都登记在册,再有官府出面,发放土地。
而一些纸币也开始在夏国流通,这种东西不仅携带方便,也便于计算。
当然,还有很多人不认可,毕竟在他们看来,你就用一些染着花花绿绿的纸币就想获得我的货物,多少有些上当受骗的感觉。
后来,杨不归不得不促使官府出面,以纸币兑换现银,才初步使人认可了钱币。
发展最为迅猛的则是教育。
杨不归不仅命人在在夏国境内各域修建学堂,还要求夏国境内十岁以下小孩上必须接受三年义务教育。
这期间,一切花销,皆有朝廷报效,当然三年以后,若是还想要求学,或者想走科举之路,那就得自掏腰包了。
……
泗水城官道之上,左右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岭,范闲一身黑衣,带着王启年,潜藏在一座小山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