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覆清1796 > 第一百零八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

第一百零八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5 / 5)

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又向孙良谟问道:“先生对自流井可有了解?”

孙良谟闻言点了点头,他知道黎汉明关心的是什么:“回明王,因去年汉留打过川盐的注意,所以属下对此略有了解。”

“在去年以前,川盐占据了云贵川三地五成以上的用度,从去年战乱开始,占比更是达到七成左右。但是随之而来的私盐泛滥,啯噜子、洪门、汉留甚至官军都有参与私盐贩卖。”

“去年苗乱开始,四川兵力调集了一部分进入了苗疆后,加上今年各地的起事,自流井的兵力防守就更加空虚了,私盐泛滥便愈加愈烈。”

盐业制度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不仅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细致的修改,还扩充了一些以前未曾出现过的问题解决方法。几乎对私盐的发展进行了最严厉的遏制。

清代的食盐制度沿袭明朝,同样采用食盐专营专卖的政策,也就是说食盐从生产到销售,其中的流程都是由官方进行控制。

在这种制度下,依法依规由官方经手流通到市场的便称之为“官盐”,反之,通过各种非法途径流通到市场的就被称之为“私盐”。

私盐问题自从我国开始实行食盐专营专卖制度以来,就一直是亟待解决重要社会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到了清朝,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在四川地区,官盐和私盐的博弈从没有停止过,就拿保证官方食盐正常运行的核心点运销制度来说,一开始是民运民销,商贩通过领取官方发布的盐票,然后通过盐票在附近的盐场购盐,最后由商贩运输销售。

这种运销制度的产生,和当时的时代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四川地区是经历了战乱的,同时四川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盐场零星分布且规模略显不足,便不能由官方统一进行管理,这样通过盐票来吸引商贩自发销售是最为经济与灵活的政策。

但这种政策并不是完美的,由于商人以盈利为目的,这就导致偏远险阻地区商人根本不愿意去,处于那里的人们便只能淡食,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处于繁华地段的人民对食盐的渴求是巨大的,官盐无法满足,私盐自然便登场。

紧接着,面对民运民销所带来的弊端,官督商销的运销制度产生,旨在借用商人资本的同时,通过官方督促来达到对盐业的全面掌控,这样便可以避免民运民销中产生的弊端。

但是因为战乱的关系,在川黔两地食盐大量缺口面前,官方便默认私盐在当时的合法性。

发展到这个时候,四川地区私盐充斥问题已经得不到很有效的控制了,鉴于此,清政府决定采用官运商销的运销政策,将运输过由官方对商人监管直接转变为国家管制,实现绝对控制,彻底杜绝商人为谋求利益借运输官盐之名暗运私盐的现象。

但是这样一来,运输成本上升,最终销售到普通百姓手中的官盐价格也迎来增长,结果可想而知,百姓必定渴求价廉的私盐,所以此次运销制度的变革最终也没有办法杜绝四川地区私盐泛滥。

当然,除了在运销制度上的不断优化变革来阻止四川私盐泛滥之外,对于产盐的源头,清廷也制订了相应制度来监管,其主要便是四川盐业保甲制度。

盐业保甲制度是基于我国传统的保甲制度,其目的是将户口统一编排,十户为一甲,十家为一保,设立甲长和保长,随后通过连坐来督促甲长和保长进行自我监督。

雍正七年,四川私盐泛滥成灾,为了有效监管私盐的源头,盐业甲保制度被提出,一开始,采用按户籍编排的方式,即十户为一甲,设立甲长,由甲长核实底下每户所拥有的盐井数量,统计每家的具体产量,然后上报给当地政府。

同时,当地官府也会抽查,如果发现一甲内有人虚报,那其余九人皆会受到处罚,五年后,盐业保甲制度有了些微的变化,由原来的立“诚实甲长一名”变为“轮充牌头,互相稽查”。

听到黎汉明问起四川盐业,顾德全心中一动,问道:“明王可是在打川盐的主意?”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