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看高欢是如此,后来看刘益守亦是如此。
“你先休息,我要回台城办事了。你父那边的事情不用担心,我还轮不到你来为我遮风挡雨。”
刘益守拍了拍高伶的小手,安慰了几句之后,便起身离去。
高伶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想说什么,最后又一句话也没说,只化为幽幽一叹。
有本事的男人,总是时间不够。而希望分享他时间的人,反而又格外的多。
世间难得双全,有得必有失,似乎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高欢和刘益守规划事情都是很有序的。
然而事情的发展,有时候并不是上层的人物想如何就能如何的。
比如说中下级的军官乃至普通士兵,如果他们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一样会破坏上层的谋划。
此番高欢劫掠草原的军队数量有限,参与的将领也相对有限。这对于战役的突然发起以及保密工作,自然是很有帮助的。
甚至可以说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高欢麾下那些参与出塞的军队,自然是赚了个盆满钵满,赏赐人人有份,士气高昂。
但是还有很多没有参与出塞的军队,他们同样是在当兵吃粮,同样是在执行军令,同样是在背井离乡,却又什么也没捞着。
高欢这碗水没有端平,导致坐镇荥阳的高岳,麾下士卒怨声载道,士气低迷,出现大量开小差摸鱼的士卒。
甚至部分士卒已经开始串联逼宫。
其他军队捞够了,他们啥也没有,其实这也不能怪高岳军自上而下闹矛盾。
类似的事情,是个人都会有想法的。要想不闹事,只能由上面的人想办法平衡。
有鉴于此,高岳向高欢进言,大军南下长社,攻城略地,得财货劳军,以安军心。
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情,高欢一听就火大。他立刻以天子的名义下诏书,严厉批评高岳,并斥责对方治军无方,军法松散,以至于约束不住士卒。
高欢根本没做好南下打到淮河边上的准备,下一个目标又是尔朱荣,本就不想分心南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因为士兵想得到财货,就南下劫掠呢
从任何角度看,这都算是兵家大忌,只有居无定所的胡人才喜欢这么玩
高欢志在登基称帝,爱惜羽毛,自然是不容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哪怕他从前在尔朱荣麾下也是无法无天的做派也是一样。
于是高欢命小舅子娄昭为监军,带来一队亲兵前来荥阳,到高岳大营内“肃正军纪”。
娄昭不是傻子,没有上来就抓人立威,而是悄咪咪去军营里面转了一圈之后,跟底层士卒们聊过以后,才回去便跟高欢说不患寡而患不均,高岳军上下都在眼红妒忌友军吃得脑满肠肥。长此以往,军心恐将生变。
高欢本来不太在意这件事,几乎都已经忘记了。但是听娄昭这么说,也不得不正视军中“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
草原掳劫来的财货,绝对是不可能分给未参与战斗的将校和士卒的。
这是红线,绝对不能开口子。否则将来若是遇到大事要军队顶上去,绝对不会有“傻子”再愿意出头了。
既然苟着就能“利益均沾”,谁还会挺身而出呢躺着拿钱不比上阵拼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