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财政还显得困难,这几年又要营建新都,花费甚巨,不可能每年都派船出海。”
“我的意思是,你们二人,到了紫银城府,将那里的守将冯诚替换回来,由你们接管哪里的军务。”
“冯诚带着船队返航,如果不出特殊状况,接替你们的船队,会在洪武三十年中旬从应天府或是泰安府出海!”
方世玉笃定道,这个时候,冯诚已经在那边待了五年的时间了,也是时候把他替换回来了,不然的话,方世玉还真怕出什么问题。
至于盛庸和铁炫,随着航线和航行技术越发成熟,三年后从中央调高官,重新去海外服役三年。
任何人在紫银城府,都无法做大,不可能将紫银城府从大明割舍出去。
铁炫道:“殿下,我们二人出航倒是没有问题,只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是一次伟大的征程,能在上边留名,你们也会被后人铭记的。”
“再说了,又不是去打仗,海外虽然困顿,但这几年的发展,紫银城府已经不弱于大明的极多州府,甚至犹有过之。”
“三年之后,你们回来,我另有重用。”
不知何时,方世玉也开始学会了给人画大饼,就好像他在紫银城府,给殷商遗民画大饼一样。
忽悠那些殷商遗民,不分昼夜,不知劳累的替他挖矿,运输,伐木。
“新都修建的工作,重中之重,定然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木料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你们俩去了之后,只管军务,莫要插手燕王世子的政事。”
“另外,紫银城府是标杆,一定要做好军法,严正军法,对待殷商遗民,要做到一视同仁。”
“大明境内还有许多蒙古人,色目人,回回人。你们懂的。”
方世玉根本不给他们二人拒绝的机会,而他们俩也没有拒绝的能力,随着方世玉拿出圣旨,郑重其事的交到了盛庸的手里。
方世玉道:“这圣旨里附带一份航海路线图,一路上风平浪静,沿岸前行,不会有半点危险,最危险的是在库页岛向北的地方。”
“那里因为天气寒冷,对我军将士非常不友善,只要度过了哪里,就是一帆风顺。”
“不过在这之外,我还有一件事情,要你们去办!”方世玉面色凝重,望着盛庸道。
“殿下吩咐便是!”盛庸不敢在讲其他的,只能硬着头皮接旨。
虽然出海是个苦差事,但若是能得到天雷王的青睐,那不就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
“路过朝鲜海峡的时候,沿着东瀛的岸边走,三分之二的炮弹,全部扔到东瀛的沿海上!
方世玉笃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