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群臣的喧哗,并未影响到朱由栋。他又习惯性的敲起了桌子,陷入了沉思。
中华帝国,由于历朝历代的度量衡不一致(比如汉石和明石就差距极大),加之文人们写史书从来都喜欢写概数。所以,这历代的煤铁产量到底是多少,很难说清楚。但后世大多数史学家都一致认同:明代,是古代中国钢铁产量的最高峰——大约最高时年产钢铁4万吨以上。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用煤炭来冶铁了,所以,明代的钢铁产量既然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峰,那么自然的,明代的煤产量也肯定极高。
但是,在历史本位面上的明代,其煤铁产量,主要是来自于东部地区:河北、安徽、江西等地。
这些地方,要么是大平原,要么是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其运输基本不成问题。
而现在,大明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对煤铁的需求,将直线上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海军一家就可以把现在大明每年生产出来的生铁全部吃下,而且还吃不饱——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真要衡量一国的国力,其金标准不就是煤铁产量么?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明必须要开发山西、蒙古、湖北等中部省份的矿产资源: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现在,中华帝国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么长的时间下来,东部地区便于开采的矿藏已经不多了。不把中部乃至西部丰富的矿藏资源开采起来,将来是没有足够的钢铁去打仗的。
作为穿越者,朱由栋深知:对于海运乃至内河航运来说,几百吨甚至几千吨的运输,都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放到公路运输上,这点量就有些恐怖了:大明此时的公路确实是水泥路,但一方面是这会水泥路上跑的还是马车、驴车,一方面是这些水泥路只是按照21世纪的村道标准修建的,根本经受不了长期的重压。
所以,要把中部的出产大批量的运出来,必须是铁路!
哎,这果然是要想富先修路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傻乎乎的直接去建设工业基地了呢?TMD工业基地建得再好,东西运不出来有个屁用!
不过呢,我们中国人嘛,基建狂魔嘛,就没有修不好的路!再说了,我们中国人嘛,也是最善于变通的民族嘛。
认真思考了一阵后,心里慢慢有了主张。然后他让方正化敲响了桌锤,恢复了会场秩序。
“那个,大司空,修路的事情,朕提三条意见。”
“臣请皇上示下。”
“其一,追加工程款,招纳更多的工人,在勘定线路上多段同时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工期。”
“......皇上,工部为京包公路、铁路,京太公路准备了五万民夫。既然皇上这么说了,那就增加到十万?”
“可以,若是不够,还可以再加。田尔耕,运河两岸的闻香教也该造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