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贞说道:“我再给你一个差事,何如?”
“将军尽请下令,嘉定不负使命。”
“不负使命”四字明显是针对张昭“有负使命”四字而说的。程嘉外豪爽而实内狭,终究是忍不住,回敬了张昭一句。
“你拿着这百万钱,再去一趟彭城,面交给糜丞,就说是我说的:叫他把此钱分作三份,拿出两成补贴郡吏卒中贫困者,三成贴补郡学中贫困的师生,五成赈济郡中的贫户与流民。”
张昭、许劭等人顿皆不由称赞。
许劭叹道:“明公真仁厚主也!”
荀贞一笑,问程嘉:“卿可能完成此使命?”
程嘉心知,这件差事,荀贞不交给别人,而仍是叫他去办,往表面上讲是给他“将功赎罪”的机会,往深里说,则是不以张昭、许劭的批评而责备他、依旧对他充满信任的表态。
他下拜伏地,大声说道:“必不辜负明将军信用!”站起唤堂外吏卒进来,把摊在地上的百金收拾起来,再又向荀贞行了一礼,倒退出堂,转过身,下到院中。
荀贞上次是在臧霸营中差遣的程嘉,现下是在阴平县寺的堂上听的程嘉之回禀,出到外边,程嘉啐了口,回顾了眼堂中,看张昭、许劭两人相对高座,一个高冠佩剑,正襟危坐,俨然直臣气宇,一个褒衣宽袖,状态风雅,十分名士意态,遥观若柏梅相映,顿自觉形秽,越是衔恨,恨恨地说道:“他两人当众恶言,不给我留情面,也就休怪我不客气!”
说完,他转回头,挥袖昂首步去。
张昭蹙眉看程嘉离去,又见他於堂外略顿足,回顾堂中了眼,之后扬长而去,摇了摇头,像是想要说些什么。
一个是亲近旧臣,一个是今之股肱,荀贞不愿张昭与程嘉因此事而生隙,便故作未见他的神态,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展颜笑对许劭,说道:“许公,我闻早年故司隶校尉应世叔尝谒袁彭城,见彭城的车夫半面,后数十年,於道上相遇,应世叔识而呼之,此事可真?”
“袁彭城”指的是今之沛国相袁忠的父亲袁贺,“故司隶校尉应世叔”是今之泰山太守应劭的父亲应奉。袁贺曾任彭城国相,应奉时年二十,去拜访他,袁贺的车夫把门打开了一条缝,应奉只看到了他半张脸,数十年后,两人在路上碰见,应奉仍记得此人的模样、名字,一眼就认了出来,当面呼之。所谓“半面不忘”,典即出此。
许劭与应、袁俱皆同郡,知晓此事,答道:“自无虚假。”
荀贞叹道:“应司隶早慧,为汉名臣,应泰山亦年少知名,博览多闻,真是当世名族!”指着从坐堂下的陈群,问应劭道,“长文少即聪达,孔北海与订交。公以为,长文和应司隶少时比起来怎么样?”
许劭说道:“长文从容之士,命世之才。”
陈群离席自谦,说道:“设如吾郡之才,文若、志才、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世并无对。群鲰生樗栎,不敢受许公谬赞。”
荀贞哈哈大笑,说道:“文若、志才、公达与我诸兄固当世无对,卿亦恰如许公所论,‘从容命世’才也!”挥了挥手,叫陈群归座,笑问许劭,“许公可有意与我共入彭城么?也许会像应司隶一样,公也在彭城留下一段佳话。”
荀贞提应奉,是为了不让张昭再批评程嘉,毕竟现而今,他帐下的冀州士人和徐州士人都有很多,一个是“故吏旧臣”,一个是“本地土著”,居处高职,握有重权的皆有不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地方上,四个国相,邯郸荣是冀州人,王朗、陈登是徐州人,四个郡丞,栾固、糜竺分为徐州和冀州人,再一个州府里,州府地位最高的几个从事,张昭、张纮都是徐州人,门下亲近吏,主簿陈仪是冀州人,可以说,冀州、徐州这两个士人集团的规模而下是仅次於颍川士人集团的,势均力敌,万一张昭、程嘉因此生隙,他两人不和事小,导致冀州、徐州两个士人集团产生矛盾,那麻烦就大了,所以,荀贞故意提起应奉,从而转变话题。
但提完应奉,又说及陈群,却不再是单为转变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