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9年太阳谷年会上,关于股票市场过度膨胀的演讲就像是对一屋子名声不好的人宣扬贞洁。巴菲特的发言也许对听众产生了吸引力,让他们坐在椅子上不离去,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会示弱。
不过,有些人认为他们听到了很重要的事情。“很了不起,这是关于股票市场的基础教程,一节课就涵盖了一切。”这是盖茨的想法。手握资金的投资经理则发现这次演讲令人感到安慰、身心通畅。
巴菲特举着一本书向大家示意:
这本书对1929年狂躁的股市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充满了智慧。埃德加·史密斯的《用普通股进行长期投资》一书证明了股票收益总是高于债券。史密斯发现了5个原因,但是其中最新颖的一个原因是,公司可以保留一部分盈利,然后以同样的回报率进行再投资。这就是收益再投资——1924年的创新理念。但是,正如我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以前一直说的,“好主意带给你的麻烦多于坏主意”,因为你会忘记好主意是有限制条件的。凯恩斯在他的书的序言中写道:“用历史的眼光对未来进行预测,是非常危险的事。”
巴菲特赞同这一观点:人们不能因为前几年股票价格的加速上涨就以此类推。
“现在,还有没有什么人没被我挖苦到?”他反问了一句,没人举手。
“谢谢各位!”巴菲特以此结束了发言。】
从这个发言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一年,巴菲特几乎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当台下不少以价值投资著称的基金经理都不得不为了当年的基金排名而持仓那些他们自己根本看不懂的互联网公司时,巴菲特依然一股都没有买。
大家都不懂,巴菲特怎么会错过互联网这班车呢?
巴菲特怎么可能不买呢?
要知道他可是在投资圈混了44年还依然处在一流位置的股神啊!
他可是比尔·盖茨的好朋友啊!
那天,大家对巴菲特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内心却十分不以为然,大家都觉得巴菲特是在为自己的判断失误没有购买互联网的股票找借口。
但仅仅几个月之后,从2000年3月10日开始,美股的互联网泡沫就开始破裂了。
nasdaq综合指数到达了5048.62(当天曾达到过5132.52),此后开始小幅下跌。
nasdaq3月13日一开盘就从5038跌到4879,整整跌了4个百分点是全年“盘前(pre-market)”抛售最大的百分比,投资者、基金和机构纷纷开始清盘。
仅仅6天时间,nasdaq就损失了将近900个点,从3月10日的5050掉到了3月15日的4580。
到了2001年,泡沫全速消退。大多数网络公司在把风投资金烧光后停止了交易,许多甚至还没有盈利过。
在周围所有的人都疯狂的时候,只有巴菲特保持着冷静,在他大胆预言之后市场又上涨了将近100%,那些嘲笑他的人大多都赔了个精光,不少互联网企业也随之倒闭,最终活下来的确实是凤毛麟角。
上雪要提醒大家,这个场景现在正在重演,只不过行业不再是互联网,而是新能源。
后续论点见下章。
重要提示:文中提及的所有公司仅用于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